《棋王》: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
第一次读阿城老师的作品,是《棋王》。
王一生从小就迷象棋,他可以在脑子里走棋,学校和街邻都知道他棋下得好,老师还让他去少年宫学象棋,兴许将来能拿冠军。
然而苦日子里的人家是不敢妄想靠下棋来谋生的。母亲说:“先说吃,再说下棋。等你挣钱了,养活家了,爱怎么下怎么下”。
母亲临死前,交给孩子一个小布包,里面是用捡别人的牙刷把磨的小棋子儿,她说“我不识字,怕刻不对。你拿了去,自己刻吧,也算妈疼你好下棋。”
后来王一生下乡,结识了农场的倪斌,也下的一手好棋。倪斌建议一生参加农场的棋类比赛,这让到处找人下棋的一生很高兴。
然而大家到总场看比赛时,确并不见一生,原来由于他总是请假外出下棋,分场认为王一生表现不好,不准他报名。
倪斌的父亲与文教书记相识,他热心地帮一生去问,看他是否还有参加比赛的可能。本来,答案是否定的。
与书记叙家常时,聊到倪斌家里的一些字画,聊到倪斌还有一副明朝的乌木棋,一生的事情,又变成了“举贤不避亲”。
但是王一生却说不参加比赛了。他想起来母亲留给自己的无字棋,不愿倪斌拿着父亲的信物去交易。
其实倪斌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也想顺便帮下朋友,“棋虽是家里传下的,可我实在受不了农场这个罪,我只想有个干净的地方住一住。棋不能当饭吃的,用它通一些关节,还是值得的。”
倪斌知道,生活是一件很具体的事情。
而王一生所在意的,也并不是比赛,他只是想寻高手下棋,同时也不愿别人戳脊梁骨。他要待比赛结束后,再与高手对弈。
于是,就有了赛后,王一生与九人同时下盲棋的场面,其中有比赛的前三名,还有临时要参加进来的六人。
对手一个个起身,一句“甘拜下风”,已是对王一生棋艺的认可。
棋呆子只赢了八个人,与第九位,也就是比赛中的冠军老人,两人是和棋。
本是身居家中,命人传棋的老人,亲自来到王一生面前,对他说,“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和了吧”,王一生说。
棋王,未必是赢下所有棋局,能给对手以尊重,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英雄。
连环大战之后,众人散去,王一生呜呜地哭着“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
愿意为自己所爱之事,倾力一博,所以他是棋王!
如汪曾祺先生所说,“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