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个回答

依现在来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到底错了没?

干旱河谷
129个点赞 👍

首先确定一点,养在这里是教导,教养的意思。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养育或者一些人脑补的“交往”之意。

我从汉典搬一点例子看看。

《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

《漢書•卷八十八•儒林傳 •序》:“或言孔子布衣徒三千人。”

这两个养字你按豢养讲是不行的,布衣时期的孔子不可能用“道”去喂饱三千男丁。所以养在这里只能是教育的意思,而且还都和孔子的教育工作有关。可见孔子所说的养就是指教导。

那么,为什么孔子说女子难教育呢?其实他没有歧视女性智商的意思,而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才合礼。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不要觉得这是无事生非。比如说孟子在叙述叔嫂问题时曾专门提过一句,表示如果“嫂溺”的话,叔叔可以“权变”一下,暂时“援之以手者”。他会跟弟子教导这种现在人看起来像废话一样常识,侧面说明当时很多士人过于注重“男女授受不亲”的问题,哪怕有亲人陷于生命危险,却依旧因为礼法问题而不敢接触她们。

然而孟子的的观点虽然正确,但他的名头也压不住时代的趋势。李敖曾经讲过一个民国女性,她在落水时被陌生男人拉起来,结果一上岸就大喊:“吾腕为人所污矣!”,寻刀把自己的手砍掉。再比如清朝著名的杨乃武案,起因就是进步青年杨乃武教授年轻寡妇小白菜认字,被谣传成不正当关系。礼教大防的恐怖可见一斑。

我们再看看孔子和一个妇女的接触情况。

论语,雍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会见孔子是正经会谈,八成没有身体接触。但孔子还是需要折箭发誓才能让弟子相信自己没有失礼。由此可见,孔子本人也一样深受礼教的束缚,让他教育女性的危险程度不比他教育狮子老虎安全多少。

那么这种坑人的礼法是否代表儒家思想的落后呢?也不能这么说,它更应该归咎于由落后的生产力产生的社会自然效应。1920年,美国经济学者乔治泰勒(George Taylor)根据自己对美国社会的实际观察分析,提出了著名的裙长理论(Hemline theory),认为女人的裙长可以反映经济兴衰荣枯。裙子愈短,经济愈好,裙子愈长,经济愈是艰险。换句话说,社会经济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们思想保守程度。孔子遇到的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问题,他只能在当时的框架下给出合适的答案。换句话说,即使你把马克思他们弄去春秋去,且保证所有国家都信奉马克思主义,也同样不能破局。

至于教导“小人”(平头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亲手教吧,上层社会一大堆的礼数他不懂,那时候又特别重视这个; 离远点讲课吧,他又觉得孔子看不起自己种地的,不肯言传身教。两难。

当然,肯定会有人批评孔子歧视当时地位较低的女性和百姓。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亲身尝试这些事情,他为什么能“歧视”的这么具体?我认为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并不是一句空言,他很可能和杨乃武一样,也做过一些尝试。而孔子之所以最终把教育对象限定为士族男子,是因为他在屡屡碰壁后发现这是当时的最优解。历史的桎梏并不是个人能打破的。

编辑于 2023-06-24 12:37・IP 属地安徽
上单祢衡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