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唯独粤语听起来一股东南亚越南味?
南方方言那么多,为什么只有粤语像越南话?听起来有东南亚的味道,就像同一个锅不同的菜。而刚好说粤语的部分人长相也。。。这情况为什么还说粤语最像古汉语?
- 18 个点赞 👍
其实你的感觉是正确的。从听感上而言,粤语并不是一门悦耳的语言。
这里没有褒贬的意思,纯粹学术讨论。粤语是母语的人群自不不必谈,热爱自己母语天经地义;其他喜爱粤语的人群大多加持了tvb或者广东经济发达的滤镜。
但是对于外国人或者其他方言族群来说,粤语实在是没那么动听。粤语区的人动辄喜欢讲粤语有多少声调,七个八个九个的说法均有,诟病满大人只有4个音调。但是粤语的问题在于,音域太窄,且并不是9大于4的问题,而是根本缺少第二声和第四声。
音域的诧异打个比方,假设一个楼梯,满大人虽然只有4个台阶,但整体有10米高;粤语虽然有9个台阶,整体只有5米高。然后因为没有二四声,导致9个音调起伏变化太小,听起来很平,不懂的人听起来就是哐哐哐哐,不会抑扬顿挫。
比如王阳明这种名字,用满大人念,很明显三个升调,十分有气势,但要用粤语念起来,就成了三个被摁到地上的最低调。所以国外有个辱华词chingchong就来源于此,老美听初代粤语移民说话听感就是这样滑稽。
有兴趣在Quora上搜,很多美国人都觉得粤语听起来noisy & harsh,而他们听满大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
另外从语言学上说,粤语虽然没有浊音,但粤语区的人习惯鼻腔发音,也就是多鼻腔音,听起来就会比较浑浊。这点就像法语一样,读书时被都德灌输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结果真听了,才大跌眼镜,这么混浊不清的听感,哪里好听了?
还有就是影响语言听感的就是元音的发音,粤语的元音都是发不完整的,要么口没有张那么大,要么音没有拖全。举例说下,比如元音a的发音。普通话,日语,英语,这个a都是口张得很圆音比较长,听起来跟饱满,但在粤语发这个音的时候却是介于国际音标的/ʌ/和/ə/之间,发音短促,且嘴只张一半。
纯粹一家之言,仅代表个人。而且本人也没有因为语言的听感对粤语族群有任何偏见。
就不匿了。
编辑于 2022-11-23 19:08・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念慈菴老书生 - 10 个点赞 👍
本科语言专业的飘过,你的感觉是对的
越南语和粤语都是声调语言,越南语有6声调,粤语甚至有9声调
而多声调语言在听感上给非声调语言使用者的感觉是不太舒服的,包括汉语普通话,其他国家的人初听起来也并不太悦耳,就是因为声调起伏多变,给人“滑稽感”(母语人士无法觉察)
很多广府人的长相也的确更接近东南亚,用中国北方的审美标准确实算不上好看
不过这都不妨碍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的两级之一,所以建议一些人善良点,别花时间探究这种让当地人觉得被冒犯,又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事情
发布于 2022-11-23 12:14・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218 个点赞 👍
普通话与满蒙语有极深的渊源,只是很多人不敢面对现实而已!
普通话传承自清朝官方标准语,而清政府并不是由汉族人建立的政权,而是由满族人建立的一个政权。因此,清朝的官方标准语并不是什么纯正的汉语。而是满族人为了和汉族人沟通,学说汉语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语言。
传统汉语是具有入声韵的,这是有古汉语声韵字典典籍作为证据的。普通话和汉语的最大差异,就是丢失了汉语的入声声韵。入声声韵非常重要,这是汉语演化了几千年,才演化出来的语音文明核心。正是这些汉语入声声韵,使汉语具有了思维效率上的优越性。因此,普通话其实是一种相对落后的语言。
与普通话对比,粤语更接近古汉语,也比普通话更优秀!
粤语用于声教显文艺术的主要声韵核心之一,就是鼻音/非鼻音对立,鼻音,清浊都是效果,真正的发音动作,人的发音器官是声带,动作是收紧与放松,在汉语元音格局里,粤语的鼻音附声韵是属于三,四级元音的粗嗓,非鼻音是细嗓,这就是鼻音/非鼻音对立的发声动作效果,再加上粤语押韵鼻韵尾不管发音部位,只取(十鼻音)这个特征,许多诗词韵里不同部的阳声韵,在粤语流行歌却可通用,珍惜粤语流行歌!
粤语最大的特色是韵母元音存在长短配对,这是中古文言文读切韵系的特色,粤语这个特点,不仅普通话没有,其它的汉语方言同样沒有。
粤语的一大优势是保存了古汉语的入声和闭口音,由是以粤语读古典诗歌,绝对能直接无碍地领略原典所要显现的声情。
入声是汉语的伟大发明,它最大的两个作用,一个是可以减少同音字,一个是丰富情感。入声字短促、铿锵有力、带有节奏感的发音特点,就已经决定了它可以有丰富情感的效果。
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最大的体现是在诗词里,今天很多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已经没有韵味了。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用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以抒发其极度愤恨的情感: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hit3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lit6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jyut6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cit3
靖康耻,犹未雪syut3
臣子恨,何时灭mit6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kyut3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hyut3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kyut3
辛弃疾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每句以闭音字m结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gim3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jim6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daam6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caam2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lim5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tim5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laam5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laam6
再举一例:
戏妻族语不正
作者:(唐)胡曾
呼十却为石,唤针将作真。
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胡曾嘲笑自己的胡人老婆,把“十”说成“石”,把“针”说成“真”,把“天阴”说成“天因”。
但说普通话的读者初看,会觉得很奇怪?这三对字的发音不是本来就相同吗?胡曾为什么要嘲笑他的胡人老婆呢?原来,问题不是胡曾搞错了,胡曾说的是古汉语,但她老婆用胡音读古汉语没法读准确,所以将不同发音的字发成同音字。
现代人用普通话也发出一样的音,那是因为普通话就是胡人读汉语读不准确而流传下来的一种发音体系,是古汉语发音被胡化的结果,结果是造成现在普通话大量的同音字,比如订金与定金、法治与法制、治病与致病、权利与权力、桌角与桌脚等等很多都分不清。
“十”和“石”是入声字,粤语注音“十”[sap]“ 石”[sek],是闭音节结尾的入声字,发音不同。但普通话“十”和“石”被误读成平声字,而且发音相同。
入声”,究竟是什么东东?
其实很简单,在说文解字中,“张口为欠,闭口为合”,你普通话念一次就知。
在粤语读音中,“合”hap6,念这字时双唇合上的,而普通话是张开的喉音,显然本意已经丢失。
再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判断这首诗的平仄时,要特别注意“石”竹”“歇”三个字。这些都是古代的入声,而派入了现代普通话的平声中,在古诗中应当作为仄声来看待。粤语是完全对应了入声:石sek6 竹zuk1 歇hit3
入声目前在中国各方言中有大概六种情况:
一种类似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的p、t、k三个入声韵尾(但是不能完全对应,大部分对应)。
第二种是存在于一些客家话和闽语,有p、t、k韵尾,但是不完整,只有其中一部分。
第三种类似吴语和大部分江淮官话,入声韵整体变成一个短促的喉塞,不能区分韵尾。
第四种类似新湘语和西南官话岷江小片,入声不明显喉塞,但是有单独的入声调值。
第五种类似西南官话除去岷江小片那样,入声整体并入某一个其他声调。
第六种就是类似普通话,入声被无明显规律地并入其他几个声调
普通话早消失了入声和闭口音,遗憾!
普通话受满语的影响主要在语音方面,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蹩脚的汉语语音系统。普通话也融入不少满语词汇,比如:“胳肢窝”、“磨蹭”、“呵斥”、“埋汰”、“挺好”、“得瑟”、“别扭”、“帅(英俊)”、“耷拉”、“麻利”、“磨唧”、“啰嗦”、“折腾”等这些.来自满语词汇。而语法方面的影响则十分有限,所以从语言的本质上将,普通话还是勉强归属于汉语的一种方言而不应该归属于满语的一种方言,不过这是最糟糕的一种汉语方言。
传统汉语格律诗的汉语语音条件就是,存在全浊声母的发声态浊音清音对立,存在入声,很显然普通话已丟失,已不可以支持写传统汉语格律诗。
一些人引经据典,力图证实普通话是古汉语的延续。可惜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就证实普通话与满蒙人的渊源了,普通话显然与中古汉语天差地别!
國学大师章太炎说普通话是金鞑虏语,國学泰斗饶宗颐说普通话是胡人学中原话捲舌头的异化口音。这是权威研究结论。
粤语与普通话,谁更接近古汉语?都不用我说了!
粤语的“九声六调”是最科学的音调,这一点完爆所有汉语,包括普通话。
平上去入――决定韵律、韵味(抑扬顿挫),而普通话没有入声,去声也不分阴阳。
音调的高低决定情感的变化,普通话撑死就4种音调。
毫无疑问,无论抑扬顿挫,还是声情并茂,普通话都必败给粤语。这也是唱粤语歌比唱普通话歌更好听的原因。
编辑于 2022-11-23 21:0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珠江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