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能。
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团体可以有瑕疵(身为奴隶主的华盛顿),甚至可以坏(屠城数百座,屠杀2亿人的蒙古大军),只要能够做出一番成绩,那么历史评价的下限至少是充满争议,而上限则是伟大。
假如张三对外刚烈狂暴,打架一挑三,回家还打老婆,这时我们往往说张三性格暴躁。而李四在外面说最狠的话挨最毒的打,回家暴打老婆,这时我们往往对李四的评价是无能。
假如“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杀得洋人尸横遍野,打得八国联军损兵折将,哪怕义和团烧杀抢虐滥杀无辜,哪怕义和团最终失败,那么义和团也不会是反面典型。
但问题是,义和团确实太过无能。
要知道义和团到底有多无能,还要从义和团前期的口号“扶清灭洋”讲起。
扶清呢(姑且不讨论这个口号是否正确),庚子年清政府之所以被迫赔付4.5亿两白银,与义和团的“扶持”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扶清多来几次早点让清政府完蛋还可以,问题是只搞了一次,实在是不尴不尬:清政府没垮台,倒是令普通百姓承受了更大的痛苦。
灭洋呢,1899年秋义和团运动开始,至1900年9月7日义和团运动结束,整个义和团杀死的洋人不过231个(有50左右是儿童)。
是义和团找不到洋人在哪吗?也不是。给他们机会,他们也不中用啊!
举个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的例子。
西什库教堂中,真正的外国人只有70几号人,其中只有40人为法国和意大利的正规士兵(一说41,一说43,这里取40),剩余30名为神职人员。法国传教士13人,女传教士20人。其余的3000多人(一说2200多人)均为中国教民,就是义和团口中的“二毛子”,在这其中妇女儿童半数以上,男性教民一共1000人。教堂内的武器装备也是极为匮乏的,一共有“快枪40枝,各式洋枪七八枝,刀数柄,扎枪极木棍蒙以铁头者约500余枝。”热兵器不足50把,剩下的都是些铁枪和刀。重重围困教堂的义和团民人数过万,据传有端王载漪的直接指挥(未能实证),后续又加到了8万余人。(乾字团4万余人、坎字团2万余人、黑字团2万余人)。
结果呢?
教堂一方最终死亡400人,其中120名是儿童,绝大多数为中国人。正规士兵中,死亡2名法国军官,包括指挥官少尉亨利,除此之外大约5名意大利士兵、3名海军陆战队死亡,共10人。
义和团方面的统计有各种版本,大体可以相信此役义和团死伤也不过数百。
一开始的一万多到后来的八万,围攻士兵四十多,成年男性一千多的教堂,共计63天。
这么说吧,如果把八万义和团换成八万祖鲁人(不是祖鲁战士,是祖鲁人),那么即便给教堂一方增加四挺马克沁重机枪,也是分分钟灰飞烟灭。
扶清呢,导致清国背负了4.5亿白银的赔款;灭洋呢,历时一年多的运动中杀死了231个洋人,反倒是杀死了几十万国人。
本来吧,杀死洋人231人虽少,但还是可以吹捧“中国没被殖民,是因为义和团运动吓阻了侵略者”——这里只需要解决一个逻辑难题——列强殖民时期,殖民地起义暴动此起彼伏,杀死231个洋人的例子数不胜数,为何别的起义暴动吓阻不了殖民者,唯独义和团运动能。
一个对外无能对内残暴的团体,不是反面典型是什么?
20221208
这几天总看到这个问题推送,索性再啰嗦几句。
一度选择站在满清政权那边,后来又反清的,还有一个著名历史人物便是吴三桂。
如果后来反清是正确选择,那么一开始站在满清政权那边自然是错误选择。而之所以做出错误选择,无非就是坏或者蠢两种。
无论坏(见小利而忘大义)还是蠢(认贼作君父),当然可以作为反面典型。没道理做的是类似的事情,吴三桂遗臭万年,义和团却能名垂青史——如果谁弱谁有理,那么当我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