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不听 ,王八念经。所以……有用吗?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发脾气是下下策,最佳方法是上策。
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这样的感触,孩子越大越难管!特别是孩子上学之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了,家长和孩子每日的拉锯战就开始上演了。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不打不骂,用你的行动去影响孩子,用你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讲太多的大道理,可能最终都是无用功。
分享一个家长的故事。一位母亲喜欢带孩子到小区楼下草坪里面玩,孩子喜欢沿着花台草坪找狗屎,还会把一些硬狗屎捡起来。虽然母亲跟儿子说过多次不能这么做,赶紧扔了,不卫生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但儿子即便当着家长的面不敢这么做,也会找各种机会偷偷下楼,双手经常是脏兮兮的。母亲内心很失望,认为自家孩子不如其他孩子懂事,明明自己讲了很多道理,可对方一句也不听。一天家长和学校老师聊起这个事情,老师给这位母亲提了个建议,让她找两个簸箕,跟孩子一起找狗屎,既做了公益,又满足孩子探索的乐趣,这位母亲如醍醐灌顶。讲着大道理,嘴上说着扔了扔了,仍在了地上,没有扔进垃圾桶,反而留在了孩子心里。大道理讲不通以后,会不会经常这样说:为什么我讲了那么多遍,你就是不听?你怎么这么不讲理,怎么说都不管用!为什么我说的这些话你就是听不进去?在生活中,遇事讲道理,是很通常的做法。但讲道理的效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对方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衍变成一场情绪对抗。说到底,讲道理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对别人的事情指手划脚,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需求,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因此是在做无用功。再好的道理,被父母不断翻来覆去灌输给孩子,也会变成一种语言“暴力”。
教育孩子“讲道理”是下策,讲太多的大道理,无非在展示自己知道更多的优越感。
父母对于孩子,往往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在生活中,在自己没有察觉的时候,喜欢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给孩子说教,而不去管孩子爱不爱听,听了是否有用。每次在家,哪里看不惯,总要发表一番“高论”,或指责孩子的不足,来显示自己“见识卓越”,孩子是多么懵懂无知。却不知道,孩子听多了,早已经厌倦,甚至反感。当你对于自己理论,不加斟酌,不加思考,却喜欢去炫耀自己空洞无物、片面的观点,甚至强迫别人来认同、听从,其他人会讨厌,自己的孩子可能更甚。看似是教育,是在关心孩子,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好为人师”,当孩子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的,往往是毫不犹豫地拒绝和奚落。而他“教育”完你之后,还会听到:“我是为你好,别人谁会说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你不停讲大道理的时候,孩子慢慢也学会了讲大道理,当有一天孩子一身优越地和你讲着大道理,扪心自问,你是什么感受?高情商的家长,总是先顾及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着讲道理。很多时候,并非是我们不懂道理,而是“明知故犯”,为什么会如此呢?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不管他说的话多么正确,我们都喜欢去反对,即使明知对方是对的;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即使他做的事情是错的,也容易去谅解。所以,解决对错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对方的情绪。就像在恋爱中,令女生最反感的,就是男生爱讲道理。讲道理也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如果只有一方单向的输出,而另一方毫无机会开口,那就成为了一种压迫,甚至是命令。当孩子犯了错,受到了伤害,向父母表达的时候,想要得到的,是安慰。作为父母在“讲道理“之前,首先是“讲情绪”,先用“讲情绪”来“开路”,当情绪问题解决了以后,“讲道理”的时机,方才成熟。
有句话说的好,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应该先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的标杆,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模仿对象,那么即使对孩子讲再多的大道理,往往都收效甚微。所以,教育孩子,如果只讲道理,很多时候是无效的,而最有效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重于身教。让孩子深切体会到其中的道理,远比你不停地讲道理要好。这才是情商高的父母要做的事。
聪明的家长善用方法。
我们之所以跟孩子“讲道理”,是希望他能按正确的方法行事,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有良好的品德不走弯路。但其实,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可以试着做这两件事:
1. 遵循准则
不管在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中,我们想要维持好这段关系,都可以遵循一条准则:我希望你做出改变,是因为我希望你爱我,而不是因为你是错的。比如孩子把垃圾扔地上,你用道理教育他,其实就是告诉他:你这么做是错的。谁都不爱被指责和受打击,包括孩子。但如果你说:“你垃圾扔地上,我没看到,等下我会滑倒的。而且我要扫地,我会很累,胳膊好疼。”孩子愿意改变,是因为他爱你,而不是因为他错了。只有试图让孩子心中有父母,孩子心中才能装下父母;只有感受到父母是在爱中管教自己,所有的管教行为都是因为爱,是为了自己未来的成长,管教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2. 多夸奖孩子
人人都不爱被指责、挑错,但人人都爱被赞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他希望被父母认可,被父母接纳,被父母赞扬。当然,我们所说的“夸”,不是无根据地夸,瞎夸乱夸,比如“你真好”“你真棒”这类建议,那会让孩子过分依赖表扬。我们夸孩子,得有技巧。有一个夸赞模型是:FFC模型——fact事实、feeling感觉、compare比较。比如孩子不爱做家务,自己的东西也不收拾,你说了无数遍都不改。那么,你不妨放弃唠叨,收起脾气,仔细观察。观察什么?观察孩子在这一方面的优点。哪怕他只是把纸屑扔进了垃圾桶,你也抓住机会夸:事实:我都没提醒你就把纸扔进垃圾桶了。感觉:这让我很欣慰,而且看到地面保持干净,我真的很开心。比较:你看你扔得多准,比以往都准呢(和他自己比)。这些话语会让你的孩子慢慢改变,做出更多符合你期待的行为。这种方法,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适用。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那他总有没拖拉的时候吧?或者即便拖拉,他的作业里总有做得好的部分吧?哪怕是一个字,或者他某一刻的态度,我们都可以用赞扬的方式激励他朝好的方向前进。
教育不单单是针对孩子,而是针对家庭的每个成员,父母越是严格要求自己,越是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父母的一举一动,会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底;家庭的环境,会最终反映在孩子未来漫长的人生路中。父母改变观念,将大道理留在心底,拿出实际行动做孩子的榜样,乐于同孩子一起成长,给孩子提供好的家庭环境,才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