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此前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救市政策真正有用的最终都还得靠金融机构?房地产的核心问题还是过度金融化的问题,扭转金融化就要面临出清,不扭转给信用违约续命就要靠借更多钱。
1)房地产游戏已经实际违约
这里面有个误区,有人说房企和房地产出问题是三道红线,其实是不对的。好比你的一个朋友不断的从你这里借钱挥霍或者盲目扩张投资,赚了是他的,亏了是你的,且已经出现了亏损,不违约的前提是你借给他更多,难道还要指责你不愿意借更多钱给他吗?
房地产问题也是如此,本来15-16年涨价去库存已经是替盲目扩张的地方债务和房企兜底,代价是居民六个钱包和未来几十年的劳动。结果是地方花钱和举债更狠了,地方最终有兜底。而房企胆子更大,玩旁氏信贷的迅速扩张上位,但花的大部分都是债务,巨额的分红,找一个人站台就敢开出几千万的年薪,只需要给出利好的“城镇化潜力”宣传。
结果就是,房企把债务和购房者的预付款当利润分掉,当然保护费的大头是地方财税肯定要交齐的,这是房企能盲目扩张和处处举债的存在前提,形成了牢固的分蛋糕链条。
从根本设计上来看,其实就是挖掘经济的有效资源,直接的就是六个钱包的家庭储蓄和负债,间接的是所有储户的存款和投资。银行的基本功能是吸储放贷,也就是说钱多数是普通储户的,三道红线就是在保障银行和储户的存款安全,要知道次贷危机和挤兑下最先冲击的就是银行,不可能任由房企继续这么干吞噬经济资源。换位思考下,如果银行拿你的理财和存款不断的丢入房企,你同意吗?
2)展期是不是实质性违约
不少房企已经实质性违约,地方财税已经无法支撑,但依旧有特色的解决办法。房企可以拖着,业主的投诉根本就不会受理,大家都摇晃着车子假装车在前进,至于交付,5年是拖着,10年也是拖着,房企不破产清算,大家还有个念想,也不知道谁在骗谁,还是自欺欺人。而地方则是上城投的隐形债来维持财税,城投也要融资,也要还款,解决办法现在看来还是展期,好比你借出去的钱承诺年底还,现在告诉你5年甚至10年甚至几十年以后还,把问题交给后人处理。
那么问题来了,房企城投债的展期是不是违约?从不良贷款的定义来看:是指借款人未能按照原定的贷款协议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我们还分的更细一些,不良贷款分为,呆账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不管怎么装饰,不能如期偿还的贷款就是不良资产,不管有没有疫情的冲击,再说这些钱也不是银行的钱,而是储户和投资者的钱。
而现在的解决办法就是填坑和逾期,也就是旧的可以展期,新的可以发放,即便这个游戏根本无法偿还这些贷款。出现了免责声明,向特定方向发放贷款的,即便产生了不良资产,也不会追究责任。表面上看是银行在做慈善,实际上还是慷他人之慨,储户和银行理财群体的钱来兜底,而且还不用承担责任,如果真没有成本也不会拖到今天,年底了,不结账是容易出现群体性事件的,尤其是疫情冲击下大家的收入受到影响的时候,没钱社会成本就会上升,其实就是用银行的信用换社会成本,比如保交楼和工资拖欠,两害取其轻。
最后,还是要展望一下未来的,房地产的庞氏信贷犹如一个失控的烂疮,是过去积累的经济问题。拿好血肉去维系,成本是越来越大,牵扯的利益是越来越多,今年不是没救过,货币供应都干到12%了,公积金池子、财税补贴、降首付、降利息、宽信贷、六个钱包,到现在的允许展期和发放新贷款的免责,很难说还能续多长时间不出现踩踏和系统性违约。如果没有魄力挤出浓水,迟早要吸干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人们很难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当然会有人说,过去不良贷款都有办法消耗,真正消化不良贷款的不是手段,而是经济高增长,蛋糕不断做大,再把风险转移到居民头上,或者股民身上消化,经济增长逐渐消化这些问题,而现在这个问题足够大,且经济增长预期放缓,居民从高储蓄到高负债,房贷不违约就不错了,根本承担不了太多的风险转移了,靠时间和风险转移这条老路预计不好走了,迟早要正视这个大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