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9个

拜登政府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文件,称「 未来十年是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决定性十年」,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玉渊谭天
117个点赞 👍被封锁的答案

虽然末日博士鲁比尼一直在唱衰,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从克林顿时代以来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大缓和」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这段时间之所以能做到高增长和低通胀,得益于全球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在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全球的劳动力、资源和科技在资本的跨国运作下,得到了比之前更有效的配置,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的发育和融合。

虽然不排除个别的群体在这个过程中被遗忘——比如美国铁锈带工人,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大缓和时代的主要参与者都还是从中得益的,只是一个分到的蛋糕多少的问题。但是大缓和时代也确实是很难持续的,因为劳动力报酬在GDP中的比例一直在走低:

在大市场,劳动力相对自由的情况下,是更有利于资本的讨价还价能力的,因为劳动力的可替代性在流通的情况下会显著增加。换句话说,低通胀的背后,是因为劳动力在增长中的份额不断被压缩所导致的。而工资一直都是通胀的重要来源。

以欧洲的发动机——德国为例,德国之前强劲的经济有四个支柱,俄罗斯的廉价能源,欧盟一体化,来自东欧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全球化的市场。

能源和劳动力都很直观,欧盟一体化对于德国来说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体化之后没有了关税,简化了手续,整个欧盟都是德国的市场;而不断从东欧来的廉价移民,又在事实上形成了对工会和本土工人的制衡,劳动力源源不断,市场不断扩大,尤其是那些比较弱小的国家,借助欧盟的信用可以用更优惠的利率从国际市场上获得借款,这些借款无论是用来发福利,还是用来做其他的,其实很多最后还是会流向德国——德国的扩张是贸易扩张,欧盟小国的扩张是债务扩张,欧盟小国的债务,成全了德国的贸易。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欧债危机的时候,德国出血救市也是一种义务——谁之前受益多,谁现在该破财——这些债务中的很大一笔是被德国赚去的。

但是现在市场开始分化,反移民倾向在欧美民众中蔓延,也没有了俄罗斯的廉价资源——我并不怀疑德国的韧性,说『去工业化』还为时尚早,但是上面的这些利空都不是一年两年能够消弭的。

我特别感慨斯蒂格利茨来中国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二战后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边界不重要的世界,但是特朗普不断提醒国界很重要,这会毁掉过去25年打造的全球供应链。

现在大国之间开始强调「安全可控」又要『竞争』,那么全球供应链肉眼可见的会按照国界线出现冗余和备份,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壁垒的增加。

前者,代表效率的降低和生产成本的提升——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有约束的最大化,怎么可能比没有约束的最大化更优化呢?

后者,代表市场的缩小和需求的下降。

这意味着经济会更加的脆弱,增长和衰退之间的转换会更加的难以预测。而在竞争中的国家往往不会像在大缓和时代那样的务实,反而会更加追求「信号」,通俗的说就是秀肌肉,就像苏联和美国的太空竞赛那样,通过更炫的展示来收获国际和国内的信心。


如果你耐心了看了上面的文字到这里,可能会有点低落,倒也不用悲观,因为宏大的画卷和个人的幸福感、工作生活际遇关联并不大,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在缓慢的变化中,人会不自觉的适应自己当下生活的环境。

革命性的商业机会目前没有,但是大大小小的创业机会始终存在,依然会有造富神话,会有天使投资,会有各种新的旧的工作岗位——现在回头看看冷战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意大利这些国家,乃至于包括阿根廷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实生活的也还可以,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幸福,这个世界还从来没有过持久的萧条,所有肃杀都是剧烈而痛苦的,之后就是修复——即便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Great Depression,也就是到三十年代中期大部分国家就开始恢复了。

前路漫漫,各自珍重。

编辑于 2022-10-15 07:50・IP 属地英国
司马懿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