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问题下的绝大部分回答,几乎很少看到关于苯甲酸钠的内容。
酱油中的食品添加剂分为好几种,如甜味剂(三氯蔗糖、安赛蜜)、增味剂(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等。
其中,最特殊的就是防腐剂。尤其是可以与维生素C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高度致癌物苯的苯甲酸盐类防腐剂(苯甲酸钠、苯甲酸钾)。
由于这个分解反应受到光照、加热、储存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各国对于饮料中苯的含量标准不一、不同的饮料中的苯含量也不相同,因此对苯甲酸盐产生的苯是否超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界定。
除了生成苯外,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彼得·派珀在研究苯甲酸钠对活酵母细胞的影响后认为,苯甲酸钠自身也会对细胞线粒体中的DNA造成破坏。由于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场所,因此对线粒体的损害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细胞凋亡,从而加速机体的衰老。
事实上,苯甲酸钠不仅已经被明确列为一级致癌物,而且在国际上早已被淘汰。
目前,海天酱油在永辉超市已被全部下架,其他各大超市也在陆续下架海天酱油类产品。
显然,这并不仅仅只是某种“负面口碑“效应的结果,而是实实在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

实际上,对于双标的唯一官宣解释,就是海天酱油在声明中声称“公司也有好吃不贵的0添加系列、有机酱油系列”。
而在所有为海天酱油“鸣冤”的解释中,口径也都完全一致:海天酱油在低端产品中为了节约成本成本,所以才会使用添加剂。
那么问题来了,在并不算低端产品的海天特级金标生抽中使用被明确列为一级致癌物的苯甲酸钠,究竟又是什么样的行为呢?
苯甲酸钠的成本为每克1分钱,在每公斤添加1克的情况下,500ML/瓶的酱油仅添加苯甲酸钠0.5克,成本为0.5分钱。而使用比苯甲酸钠毒性小的替代品(山梨酸钾[1]),成本则是苯甲酸钠的3倍,从而导致每瓶酱油的成本增加1分钱。
See?海天酱油的成本控制已经精确到了“1分钱”的地步。
事实上,在李锦记、加加、厨帮等其他品牌的中高端酱油产品中,基本上都用的是山梨酸钾。
显然,对于成本控制的“登峰造极”,正是海天酱油成为东方大国酱油“一哥”的秘诀之一。
那么,为什么海天酱油明目张胆地使用苯甲酸钠而没有违反国标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国标文件的起草单位就是海天酱油[2],主要起草人则是该公司董事长。
实际上,虽然海天酱油分别推出了有添加剂、零添加剂两种款式的产品,但从始至终,海天酱油都没有回答一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在东方大国可以同时销售有添加剂、零添加剂两种产品,但在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却仅仅只销售零添加剂这一种产品呢?
显然,该公司之所以对这个核心问题避而不谈,正是因为海天酱油根本无法在美加日等国销售含有添加剂的酱油产品。
更加尴尬的是,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只存在于海天酱油身上。包括李锦记在内的其他品牌在出口欧美日市场时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special color的画面,则是一个深邃的哲学问题。
楼下保安说,小时候就知道日本人是“三标”:日本品牌的产品分为ABC三段,A段留在日本本土销售、B段(国际版)出口欧美和HK等发达地区市场、C段则专供亚非拉等市场。长大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东方大国的产品竟然也分为ABC三段。
参考
-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山梨酸钾的毒性还不确定,但已证实它会导致副作用。尤其是作为食品防腐剂的山梨酸钾,同样会给健康带来危害和副作用。长期过量摄入山梨酸钾(防腐剂)会导致恶心、呕吐、反胃、腹泻等症状。此外,长期摄入山梨酸钾还会造成营养缺乏,使身体难以适当吸收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例如,2018年8月,湖北省食药监局发布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显示多款“辣条”产品被检出不合格;主要问题就是违规使用“山梨酸及其钾盐”、“脱氢乙酸”两种防腐剂。
- ^根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结果显示,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是耗油、配制酱油行业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也是甜醋、原酿本味酱油团体标准的起草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