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这个话题就有人说苹果在印度的合格率只有50%,你算是说对了,80年代日企刚在中国建厂的时候,合格率还不到50%呢!
说中国不必担心产业转移的人,一般会拿出以下几个理由:
1 东南亚和印度的工人素质差。
2 东南亚和印度的配套产业差。
3 我们产能转移只是把半成品拿到东南走过场,降低中美贸易顺差,产业本身是不会走的。
4 中国市场很大,欧美舍不得放弃。
5 中国人太多,产能太大,东南亚接不下。除非印度接手。
我应该没有遗漏吧?
除了第5条外,其他所有的内容,40年前日本人都说过。
改革开放之初,老邓专门找到丰田掌门,希望丰田在中国建厂,丰田拿出的就是理由就是1和2。可悲的是,他说的完全正确。
因为日本制造崛起的时代,恰恰是计算机普及之前的机电时代,绝大部分加工和组装都要人来完成,你打开80年代的索尼录像机和随身听,里面那些密密麻麻令人发狂的零件都是人操作机器加工出来的,都是人手组装上去的。机电时代工业对工人技术的要求是现在难以想象的,典型的昭和日企,新员工从招进来到独立操作,一般要10年。10年!我的天,富士康工人培训3天就上岗装手机了,他能生产个P啊?
那为什么现在中国可以造了呢?因为计算机的性能爆炸和普及化,廉价计算机让过去的手动生产线变成了半自动,像IPHONE的外壳,你让人用车床去切削,不说成本,光精度就远远达不到现在的水平,至于贴片焊接更是只有机器能做。现在的生产线上机器才是主人,工人只是做一些精度要求不高的组装和搬运工作,这些工作机器当然也能做,但是成本比人高。
实际上,90年代日本和欧美都已经开始发展无人生产线,就好像特斯拉曾经试过的那样,但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直接打断了这个过程,原本的全自动变成了精度高的部分自动,精度低的部分手动。这也是为什么过去20年以电器为代表的各类商品价格不涨反降,特斯拉自动生产线无疾而终,因为计算机+中国人的组合是成本最低的。
这部分话题建议扩展阅读这一篇
日本在80年代的布局是这样的:
1 把技术要求最低,附加价值最低的组装部分放到中国,降低生产成本。
2 把所有核心加工和配套产业留在日本,研发更不用说。
3 从中国出口,降低日美贸易顺差,减小日美贸易冲突的压力。
至于什么中国抢日本饭碗之类,当时根本不会考虑,日本老板发愁的是赶快提高中国工人的技术水平,降低废品率。50%的废品率就震惊了?80%的废品率见过没?
90年代买日本电器,日本制造当然是最好的,其次是墨西哥制造,印度尼西亚制造,马来亚制造,实在不行了才卖中国制造的批次。
然而一切过错都在美方。
美国人发明的计算机在90年代开始快速普及,给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自控软件的图形化和设计的数字化以及整个流程的一体化,让老工人老工程师一夜之间成了废人。
这种情况发展到极端就是3D打印。比如塑料件,在过去需要先设计绘图,然后造模具,然后到工厂注塑,三边都是技术要求极高的,外行人就算能自己出图,后面两关他一定搞不定。而这样的零件你下单起码1万个起,数量少了人家根本不给你做,多少钱都不行。现在随便一个人买3D打印机用盗版软件折腾几天就学会了。对,外行人打印的塑料零件精度差,然而在80年代,没有一群老工人老专家的帮助,你连这个徒有其表的东西都做不出来。
随着生产系统对工人素质要求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生产线从日本国内移到了中国。国内的配件生产厂也受惠于技术进步,产品性能大幅提高,逐渐满足了日本的要求,然后供应链也都转到了中国本地,日本供应商逐渐失血破产。
日本就是这样丢掉了制造业的产业链。
如果光是制造业转移,日本还不会太惨,但是制造业转移的2000年前后,恰恰是日本泡沫崩溃后衰退最深的时期,日企为了填补房地产的损失,停掉了所有的研发投入,并且加速将国内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以节约成本。大家一定记得这些年冒出日企造假的质量事故吧?它们全都开始于2000年后,因为成本实在降不下去了,就只能降质量了。
研发的停滞导致日本制造就停留在2000年,曾经的优势产业逐渐落后,新的热点产业完全分不到蛋糕。而美国正相反,虽然去工业化了,但是人家不缺钱,资本家大举投资软件和芯片制造,很快就变成了一道中国无法逾越的壁垒。
以芯片产业来说,20年前全世界最好的光刻机是尼康出的,如果那时尼康有钱继续进行研发,现在大概轮不到ASML。现在日本在芯片业的地盘只剩化工部分了,这块一时半会还丢不掉,但也仅仅只是因为对手都不搞,不是真的不可超越。
如果你觉得现在菲律宾工人的素质不可能承接现在的中国制造业,那当年中国工人的素质照样不能承接当年的日本制造业。凭什么越南生产线就要和中国生产线完全一样呢?员工素质不行,厂长又不是傻子,改啊。100个企业中有一个改成的,早晚会扩散出100个合格的企业。所以中国真正称得上壁垒的也就是人数了,不扩展到印度,只靠东南亚,肯定是不够,而印度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什么素质,而是制度以及乱哄哄的文化,能不能解决就看印度人的智慧了。实在接不了也没关系,反正东南亚能接走一半也够用了。但是中国失去一半制造业那事情可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