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个回答

被宣告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湖北被发现,执法人员将其放归长江,这意味着什么?

潇湘晨报

挺好的,说明人工放生的确实能活,能不能野外繁殖又再说,至少第一步人工流放我们算是成功了,只是这野外灭绝也确实是真真切切,二者也并不冲突。

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显示,长江鲟野外灭绝。

我们有达氏鲟(长江鲟)、中华鲟长江白鲟Psephurus gladius)是中国长江流域特有的珍贵鱼类,有“水中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之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

达氏鲟(学名:Acipenser dabryanus)是鲟科、鲟属鱼类,又称长江鲟。

体态外貌:

体长梭形,胸鳍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头呈楔头形。吻端尖细,稍向上翘。鼻孔大,位眼前方。眼小,均位头侧中央部。口下位,横裂,能伸缩。吻的腹面具2对长触须,其长约等于须基距口前缘的1/2。鳃裂大。鳃耙多且排列紧密。体背部和侧板以上为灰黑色或灰褐色,侧骨板至腹骨板之间为乳白色,腹部黄白色或乳白色。

生活习性:

达氏鲟同中华鲟一样属于洄游性鱼类,不同的是达氏鲟不作远距离的洄游。可是我们的水利水电工程确隔断了他们的洄游。

达氏鲟怕强光,怕噪音干扰,喜在夜间安静的环境下摄食。

食物种类完全是淡水类型,为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蜻蜓目、蜉蝣目、摇蚊科、寡毛类等昆虫幼虫及底栖无脊椎动物,其次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以及藻类等。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食物的种类有一定的变化。

曾经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支流,上溯可达乌江、嘉陵江、渠江、沱江、岷江及金沙江等下游。2019年野外灭绝。

野外灭绝: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是幼鱼资源的破坏和过度捕捞所致,但长江上游的环境污染和航道整治、挖沙活动,也是不可低估的致危原因。由于过度捕捞以及长江水域污染的原因,使其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再加上长江葛洲坝、三峡大坝水电工程的修建,阻隔了洄游产卵的通道,对生存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自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长江流域已很少捕到其个体。

所以,到底啊,造孽啊!

1972年,中国农业部下达了“长江水产资源调查”和“长江鲟鱼专项调查”两个科研项目,撰写有“长江鲟鱼类生物学及人工繁殖研究”一书。

1976年,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展了达氏鲟的人工繁殖,当年成功地催产了江中捕捞的成熟长江鲟,获得1300余尾鱼苗。于1976-1980年完成了从受精卵到成鱼再产卵的全人工繁殖驯化过程。

1982年达氏鲟实行禁捕后,截至2000年,在长江上游,达氏鲟仍有一定的误捕量,但葛洲坝下游自1994年以后再没有发现过达氏鲟。

2003年,四川省宜宾珍稀动物研究所(民营)再次进行了达氏鲟人工繁殖试验,获得受精卵12万多颗,出苗约2万尾。

2007年4月在宜宾向长江放流平均全长75厘米、体重2.1千克的达氏鲟2000尾。放流前,对其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生物学测量,并对其中500尾进行了多重标记。(关键啊,身份证信息呐)

2000年,在长江上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长江上游地区开始实行2月至4月三个月的季节性捕鱼禁令。

2005年扩大了该保护区的面积,以减轻水力发电项目与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冲突。

一系列的方式还是没能保护好,最终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显示,长江鲟野外灭绝。

研究达氏鲟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对恢复达氏鲟自然种群,保护生态环境和进行商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你们就可劲的造吧,有经费,有科研项目,有人力,如果实在不行就让那些濒危物种慢一点离开。

编辑于 2022-09-09 02:28・IP 属地云南
大豆沙包子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