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真的是汉高祖、吕太后、汉惠帝三个人精华的集大成者。
首先,汉文帝是个阴谋权术大师,这点跟吕太后非常像。吕后基本没有动用军事力量消灭政敌(这和刘邦动不动亲征平叛形成鲜明对比,高帝高后、一阳一阴),但是汉初三大将里面,韩信跟彭越都惨死她手。这还是她没有彻底掌权的时候,后面刘姓皇族被她变着法子弄死,根本没有人胆敢反抗。
汉朝大臣做梦也想不到,干掉了吕家的继承人吕产和吕禄,迎来的却是吕氏心法的继承者刘恒。
汉文帝的权术手腕主要在两个方面:1.打压群臣;2.对付宗室。
我小的时候读史书,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说高帝故将狡猾,明明他们刚刚安定刘氏江山啊。其实,诸吕之变暴露出功臣集团掌握太多核心职位,能够轻松掀起政变——那个坐在未央宫里的小皇帝,根本连面都没露就稀里糊涂没了。
而且这帮老油条全部学会张良的“把说话当放屁”,一开始说给朱虚侯刘章封个赵王,刘章是拼了老命去干政变啊(周勃等他杀掉吕禄,才收拾残局)。结果就是集体失忆,全当放屁。【关于张良的权术,可以参看我的前一个回答】
群臣的代表就是太尉周勃,刘邦大将+诛吕元勋。看着很老实,实际上动手非常狠。狠到什么地步,把人家樊哙(老革命战友)的老婆活活弄死。但是,事实会告诉他,年轻的刘恒同样狠辣,不知道他会不会在狱中想起那个可怕的吕太后。
刘恒第一次到长安来,群臣拜谒称臣,刘恒也赶紧下拜。大家都是体面人,和和气气。这时候,太尉周勃说:“我们借一步说话。”我不知道老滑头周勃是不是想私底下和小年轻刘恒谈条件,总之刘恒的手下宋昌反应非常快、直接呛回去:“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有话直说,什么借一步借两步的。没办法,周勃只能跪着把天子玉玺递上去。
如果这还只是口头上让你不敢小看,那么接下来就是真的雷霆手腕:大家敲定刘恒当皇帝。当天傍晚他入住未央宫,那天夜上就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北军就是周勃诛诸吕的核心力量,刘恒人还没坐稳直接把兵权握在手里。
太尉周勃顿时变成光杆司令。不过他还有庞大的关系网,毕竟是高祖功臣集团的代言人。结果文帝过两年强制让他回国,霎时间失去长安的人脉和信息网络。一年后,老将周勃就给文帝送到监狱里去。虎落平阳被犬欺,当年对你毕恭毕敬的小年轻,其实是笑里藏刀的笑面虎。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周勃是刘邦手下的名将,军事实力很强(在当时活着的将军里面应该是周勃跟灌婴最强);他浓眉大眼的其实搞政变也很不错,诸吕之变里面下手快准狠;政治手段放在大老粗里面也挺够看了。自己是三公太尉,战友故吏遍于天下,结果硬生生拔毛凤凰不如鸡。
文帝没有弄死周勃。但是:他证明自己有能力弄死周勃。这说明他彻底走出被功臣集团拥立的阴影,功臣集团必须臣服于他、而不是反过来。
周勃可以不死,但是诸侯王们必须得死。有司劝文帝立太子,文帝虚情假意地说:“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体。吴王于朕,兄也;淮南王,弟也:皆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意思是这些人都有资格继承皇位啊!被文帝点明“重点关注”,算得上是文帝的心腹大患。
当时能够对文帝构成威胁的主要是四家诸侯:1.齐王系;2.楚王系;3.吴王系;4.淮南王系。
齐王系是刘恒最大的敌人。首先,齐王实力非常在线,据说老刘丧心病狂地给了他七十多座城,还都是东海繁华地带,硬实力是诸侯之首。其次,齐王系在诛诸吕事件里面是刘家主力担当,无论是朱虚侯在内斩吕禄,还是齐王在东面起兵西向,都说明刘家兄弟有眼光也有执行力。最后,齐王硬要说的话合法性还是有的。毕竟一代齐王刘肥是刘邦年纪最大的儿子——去他的嫡长子继承者,你汉文帝也不是嫡长子啊!
但是他们被功臣集团抛弃了,这也是功臣集团野心的一个表现。试问能够决定皇帝宝座的功臣宿将在旁边,你让文帝能睡得香吗?回到齐王那边,郁郁不得志是肯定的。汉文帝对他们是又拉又打。
诛诸吕里面有功劳的朱虚侯刘章成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成为济北王。看上去很美好,但实际上都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封的可都是你齐王的土地哦。然而,拆碎齐国的理由也上得了台面,那是因为齐王的兄弟们有功劳,这不得推恩一下?
推恩的结果当然是家大业大的齐国被拆解了。所以怀恨在心的济北王后面选择谋反。可惜,就算以偌大的齐国谋反,也没有什么胜算,何况小小的济北了。
文帝十六年,更是六王同日俱立。你看看史书说得多么动听:“文帝怜悼惠王適嗣之绝”。但是下手又是多么狠辣:“于是乃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齐孝王将闾以杨虚侯立,济北王志以安都侯立,菑川王贤以武成侯立,胶东王雄渠以白石侯立,胶西王卬以平昌侯立,济南王辟光以扐侯立。孝文十六年,六王同日俱立。
齐王系的结局是齐国被拆碎,济北王谋反而死。仇恨的种子不会消失,只会日后生根发芽。七国之乱里面齐王系贡献了四家:胶东、胶西、济南、菑川王。
楚王系是刘邦的小弟,叫楚元王刘交,是长辈。除了辈分压制,他还是著名大儒荀子的再传弟子,理论水平很高,所以是贤王。
好在他很快就去世了,也不需要刘恒动手。当然楚王后裔相信自己是有继承权的(当时刚刚开国,继承法很不明确),所以七国之乱主要就是不满的楚王配合齐王系,再加上儿子被砸死的吴王。
吴王刘濞是七国之乱的顶梁柱。但是什么看他有反骨,肯定是后人编造的。实际上,刘濞是刘邦哥哥的儿子,本身说不上什么合法性。同时年纪很不小了,指望的就是把国家好好传给儿子。这个可怜的吴太子,被文帝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直接拿棋盘砸死了。果然,年轻就是年轻,做事情虽然很利索、很爽快,但是不够含蓄委婉。如此简单粗暴的针对,是吴王与汉朝关系破裂的节点。
最后一个淮南王是刘恒的弟弟,也是除了汉文帝以外,当时唯一活着的刘邦儿子(合法性可能是最高的)。文帝弄死淮南王刘长的手法跟郑庄公差不多,放任他行恶多端、最后一波清算,这样既能干掉他,也能堵住悠悠之口。这不是我的阴谋论,而是汉朝顶级高官袁盎亲口说的:“上素骄淮南王。”
淮南王刘长对着汉朝正儿八经的辟阳侯动手,要他性命。结果文帝轻描淡写地赦免他。于是他胆子越来越大,据说连皇太后都对他忌惮不已。可以说是京城一霸,横着走的皇亲国戚。
最后淮南王果不其然地惹祸了,文帝表面上还是惺惺作态,意思是我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算了。袁盎提醒他:“今暴摧折之,臣恐其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奈何?那当然是求之不得啦!所以在文帝的期待下,淮南王水灵灵地寄了。
唯一的缺点是还不够隐晦,没有堵住天下人的口。甚至连百姓都看不下去了。民间歌唱淮南王:“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想唱就唱吧,反正淮南王活不过来了。文帝也就给淮南王的子孙们留了点封土,后面淮南王除了搞出《淮南子》,那就是狠狠造反。不过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不管怎么说,文帝的阴谋权术很强大,长安里面的功臣集团支离破碎、四面八方的诸侯宗王分崩离析。端到文帝面前的是摇摇欲坠的皇位,传给子孙的就是比较可靠稳固的江山了。
这种对内压制大臣、对外震慑诸王的权术手腕,是吕后最擅长的。你别看吕后没有怎么兴起军队,死在她手里的诸侯王绝不是少数。
这就是黄老道家的阴谋权术,文帝是此中高手。汉武帝那种雷霆手段,是刚暴猛烈,汉文帝则是绵里藏针。
刘恒继承刘邦的,包括刘邦的政治远见,还有一部分性格,只是后者被极大压抑了。从这个角度看,其实老刘家的孩子都挺像刘邦的……包括那个刘邦不大认可的儿子刘盈,其实骨子里性格非常刚烈(有机会下个回答里讲)。比如说,其实刘恒他真的很想很想跟匈奴干架,而且不要别人干自己看,是真正要上战场打匈奴。
这就不得不提【大汉第一猎奴人】刘邦了。汉武帝这种在宫殿里面遥控指挥的算什么,老刘才是抄家伙就上。
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斩其将。信亡走匈奴,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收信散兵,与匈奴共距汉。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使樊哙留定代地。
白登之围是刘邦的著名黑历史,但它的起因是刘邦打嗨了。
老刘在晋阳“连战”,然后“乘胜追击”,一波推到平城。跟大部队脱节了,然后就被围困。
我记得知乎上应该有很多人说过,老刘那时候并没有山穷水尽。这是对的,因为刘邦自己带着精锐部队,后面肯定还有军队照应(刘邦总共动员了30万军队,不大可能集中在一起跟着他冲锋)。同时老刘汉军的实力是够硬的,后续和匈奴干架也是丝毫不虚。硬要冲一把的话,老刘突围出来问题应该不大。那么为什么还需要“陈平密计”?因为没有人想拿刘邦的性命冒险。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大汉十年的奋斗都要清零了。刘邦不敢冒险,功臣们也不敢拿自己挣到的荣华富贵冒险。——要是刘邦真的插翅难飞,匈奴凭什么放他走?当时的匈奴王冒顿是什么善男信女吗?
汉文帝也喜欢打仗,而且是亲自打仗。比如有回他是想亲自指挥打匈奴。其实他并不文弱,感觉还是蛮热血的青年。他曾对冯唐说:“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巨鹿下。吾每饮食,意未尝不在巨鹿也。”就是听名将故事,朝思暮想。
只不过大臣都怕这孩子像他爹一样,打起来也上头。他老妈薄太后更是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坚决不允许,所以只能作罢。
听劝,也是刘邦的一大优点。文帝也有很多听劝的故事,比如袁盎、张释之经常阻拦他临时发脾气。事后他也能冷静下来。这跟刘邦容易意气用事一模一样。
文帝不可能柔弱的,老刘的孩子都不柔弱:惠帝很刚烈,这个下回再讲;淮南王刘长打碎审食其狗头,那是十二分勇武;齐王刘肥有点虚、记载也不多,但他的儿子朱虚侯刘章相当刚硬。
文帝就是比较缺乏老刘的关爱。他的母亲薄姬不怎么起眼,大臣们亲口认证这小子没什么家族势力。然后被送到代地野蛮生长,我猜在代地的日子里会跟匈奴打交道,所以他还是很渴望会一会匈奴。不过政治理性压倒了军事热血,文帝就只能好好待在未央宫里了。
最后就是惠帝般的宽仁爱民。惠帝可说的地方蛮多的,对内其实他一直有心反抗吕太后的意志,惠帝对高帝很崇拜,感觉不到他记恨高帝曾经把他提下车去的往事……但他的政治权斗略显稚嫩,不过假以时日肯定也能取得大权,毕竟吕后真的宠儿子。只是死得太早了。他发布的政令基本都是补益百姓生活,跟文景之治打下很好的地基。
如果惠帝对高帝是萧规曹随,文帝对惠帝也差不多。文帝对老百姓的好,放在中国古代皇帝里面也排在前几名。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休养生息,做得最到位的就是惠帝和文帝,景帝已经有点不安分的苗头了、也打了场大仗。
综合来看,汉文帝有着极其优秀的政治手腕、非常突出的爱民心肠,还有着很难觉察的军武热血,确实是素质很高的皇帝。
能够稳稳接住汉高帝宏辉灿烂的基业、并把它推向新的高潮,必定也是非同凡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