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其实很年轻,他登基时只有23岁,他孙子武帝在他这个年龄才刚掌权(窦太皇去世时武帝22岁,当时还有王太后和田蚡掣肘)。
关于文帝真正做自己时的本性,有几个记载。
其一,年轻的天子追求刺激,喜欢从白鹿原上纵马飞驰而下(就是后世建了霸陵和杜陵的那个地方)。张释之劝文帝“不宜轻万乘之尊”。文帝很高兴地接受了,从此失去飙车的乐趣。
其二,文帝也好色,他和窦皇后完全不是一生真爱,他登基后很快就移情别恋宠爱慎夫人了。还曾经试图让慎夫人在国宴时和皇后平起平坐,后来被袁盎制止了【袁盎这个人也不是奸臣,他早在晁错之前就和贾谊一起主张削弱诸侯了,所以袁盎并不是吴国间谍,他和晁错是涉及权斗和价值观的私怨,袁盎害死晁错后十年,因支持景帝削弱梁王被梁王刺杀,也倒在了削藩的路上】。但好色没有影响公德,文帝自己节俭,也下令皇后和慎夫人都不能穿拖地的长裙,不能用太多金玉器皿。宫里都是大帛衣、布帷幄。文帝是双性恋,他宠爱邓通,曾经赐给对方铜山(他可是一个自己想修露台都不忍心剥削百姓浪费资金的皇帝),还让邓通给自己吮疮【吐槽:某些资料写是吮痔疮,说实话这比舔脚趾还恶心,毕竟很多txl会愿意舔一位帅哥的脚趾,更何况是龙体。但即使异性恋对美女也不会愿意吮痔,美女是泰勒也不行。如果真是吮痔,这一件事就可见文帝的本性的确和景帝武帝无差别】。但始终没给邓通三公高位或兵权(所以后来景帝饿死邓通如同杀猪一样简单)。而且允许邓通铸币未必不是文帝在不能废除吴王铸币权的情况下遏制吴楚“地方央行”的手段,毕竟宠臣铸的币肯定被文帝掌控在自己手心,赐给邓通的铜山还位于朝廷直辖的蜀地(事实上邓通钱也没有缺斤短两是劣币,反而是足额的良币)。
其三,有一年匈奴入侵的时候,文帝大怒,穿戎装上朝,要御驾亲征。这次群臣谁劝都没用,要薄太后亲自出马,用凡人的母子之情请求一直以来表演孝顺的文帝,像普通农家老太太送出征的士兵一样说“你想想娘,娘舍不得你啊”。文帝才放弃了贸然亲征。即使中老年文帝也很有军事素养,周亚夫军细柳的那年,文帝45岁,但他被堵住不让进和周亚夫只行军中将礼后,没有发怒,反而说“好!我给子孙留了个真将军!”(汉武帝虽然爱打仗,但汉武帝不一定有这种真正的军旅纪律意识和战友情,汉景帝就更刻薄了)
实际上,文帝的真实性格和他的儿孙景帝武帝没有太大区别。乃至和现代的一些风流公子、富二代也没啥区别(只有一个区别:他比他们勇敢得多,也有抱负)。有些性情可能真是家族遗传的,教育也改变不了多少。
但他仍然是千古至仁,是李世民之前的三代以下第一人。在古人心目中汉文帝是所有皇帝里前5,远超他孙子武帝。而且不是儒家包装的,道家也这样讲。甚至同样擅长武功的唐太宗和朱元璋也是这么评价的。汉文帝几乎是历史上唯一:权谋手段高超,不动声色掌握大权,但是又形象光明如同尧舜禹的皇帝。他的权谋手段:作为在京城没有根基的代王入继,当夜就掌握了宫廷宿卫(宋昌),用两年就摆平了陈平周勃。又花了三五年挤兑死了当年政变后实力最强的刘氏诸侯齐王刘襄兄弟三人(刘襄刘章刘兴居没有一个活过35岁,他们被文帝逼死时,文帝本人才27岁),逼死了唯一在世的亲弟弟(从此以后高帝儿子只剩下刘恒本人)。甚至在自己只有母亲一个直系亲属在世的情况下,以国法为重,逼死了亲舅舅薄昭。而仍然被后世称为至孝(只是因为他亲尝汤药,因为他听母亲的话不去亲征,不杀周勃)。
因为文帝逼死亲戚是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不伤害百姓。
不像朱元璋和乾隆,明粉总说朱元璋是为了反贪。朱元璋牵连的三万人里难道没有一个无辜的老百姓?朱元璋为什么不反自己的儿子们?清粉满姨总说乾隆文字狱是为了搞钱西征,是打击江南文官集团。乾隆弄一百多起文字狱,连民间唱曲的和编字典的都杀,这是只打击士大夫吗?
文帝实现了真正的“从善如流”(这一点武帝和朱棣都没做到,唐太宗勉力做到,清朝那帮主子奴才的没有一个做到)。好色的时候听劝,奢侈的时候听劝,飙车的时候还听劝,不但听劝,还是很高兴地接受(唐太宗一直能接受,但没每次保持高兴)。而且从善如流的同时还大权独揽(不像宋朝和明中期的皇帝,他们听劝是因为他们压制不了作为整体的文官),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始终坚持了公私分明,至公至正(从不把他的真实性格和私欲带入公务和政治决策),无为而治却能为子孙有为打好基础。文帝时代田赋最低的时候三十税一,除了修他不怎么宏大的帝陵,就没有什么徭役(二十三年间,宫室、长城、运河一无所增)。他不修露台那个故事除了说明节俭,也说明他掌握平年中普通人家的中位收入数额(要不然正常计算宫廷建筑费,怎么会冒出“相当于中等人家全年收入的多少倍”这种话来?),毕竟是23岁就控制宫廷宿卫和提问丞相(周勃陈平)有关财政收入和刑名的具体数字的聪明人。
他的智术和仁慈都超过许多的皇帝。这个“许多”里甚至包括朱棣和玄烨。因为朱棣和玄烨需要通过操作甚至战争才能达到目的。而文帝不需要。文帝的权谋水平高于朱棣、赵光义、玄烨,以至于他可以表面上什么暴力动作都不做就获得皇权和民心(屠杀比暗杀手段低劣,暗杀比逼其自死和用合法诏书就实现利益变更手段低劣)。无为不是无能的代名词,反而是表面上什么都没做就实现了大有可为。文帝的仁厚也超过朱元璋,康熙,乾隆,以至于文帝明明有不输他们(看年龄和天赋,是超过他们)的权谋手段,但没有像他们一样杀那么多人,也没有影响百姓民生。一个如此精通厚黑的皇帝,却是真心爱民的,是克己奉公的。
所以连军事才能高于文帝,文武双全的唐太宗都羡慕文帝,因为李世民想即位需要自己去搞玄武门之变。而汉文帝的上位是周勃陈平帮他当的黑手套。事后一样天子独揽大权,没让周勃变成霍光。宋太宗,明太宗,清康熙的上位和早期统治更是动静不小。
题外话:我甚至怀疑,文帝的死因是癌症之类的,是累死+憋屈出来的病。因为,一个如此聪明勇敢也好色风流的贵公子(刘恒记事儿的年龄老刘已经是皇帝了,没有像吕后母子一样受过那么多磨难)却要做“亿兆生民仰之如天,即之如春日”的帝尧①。并在做尧舜的同时逐步实现秦始皇和高帝刘邦的大一统梦想,而且他还做到了,做得很好。我们可以想见,他个人的爱恨和真实性情得受到多大的自我克制和折磨!以至于并没有受外伤或过度声色犬马,才46岁身体就不行了(他的后辈汉成帝极度好色和胡搞,也玩到了44岁才崩)。
①文帝的黄老之术和武帝的春秋大一统都在法统叙述和刘氏家族建构上起了关键作用。司马迁和他之前的汉初时代一般还强调刘邦是母亲感龙而生。即使认真考证,也记载为老刘家是周朝祖先公刘及姬姓刘氏卿士的后裔,或晋国士会的后裔。
但经过文帝效法唐尧的德政和武帝对历史的再构建。到了东汉班固修《汉书》的时候,已经明确“记载”汉高是唐尧之后,本为古姬姓~伊祁姓。融合了黄帝后裔和感赤帝而生的故事,因此老刘家当然成为炎黄子孙的族长和毫无争议的天下掌门。
与此同时,东汉开国时保留了刘邦刘秀都受命于炎帝,乃火德的谶纬(其实,在刘恒之前的西汉初年,实际服色是继承秦仍为水德。刘恒到刘彻时代,汉廷是承认秦统但克秦的土德。西汉后期和东汉才确定秦是闰位,大漢直接承继周朝,为周的下一个王朝,就该是火德)。
在帝王群中很特别的,文帝临终前仍然想着他的帝国和百姓。他不会为了自己这个死皇帝浪费财政资金和妨碍百姓生活。他下令薄葬(霸陵和汉唐其他帝陵比已经算薄葬了,甚至没有巨大的金字塔形封土)。儿女服丧以日易月,臣民三日除服。毋禁臣民婚丧嫁娶。甚至允许喝酒吃肉。不许强制动员百姓路哭。他说死生是自然之理,子孙臣民不必过度悲伤,说厚葬反而招贼,他看得很通透(尽管他的死因本身近似过劳死)。结果霸陵果然是唯一没有被赤眉军和董卓系统性盗掘的。直到五代十国和现代,因为没有封土,人们找不到霸陵具体位置了,不知道那是文帝的陵墓了(唐宋以后史书普遍误以为凤凰嘴是文帝霸陵),才有稀稀拉拉的陪葬坑盗洞。
他不让民众服丧和仪式性哭泣。结果文帝和宣帝的庙堂是两汉唯一保存完好的,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军都不去骚扰。直到唐朝和明朝还有人因思念文帝而哀叹哭泣。后世皇帝如果好大喜功,想学汉武帝,就容易穷兵黩武,骄奢淫逸,并被文官喷。如果只会文治,想学宋仁宗,就会被文官控制,打压武将,甚至丢失国土。只有文帝得到所有各方赞扬。嘉靖标榜自己是汉文帝,是为了论证外藩入继也可以千古明君,海瑞赞扬汉文帝,是为了让皇帝节俭和勤政。张居正要皇帝学习汉文帝,是教万历怎么做英主。唐太宗、朱棣、弘历也认为文帝最伟大,是为了提醒自己别穷兵黩武,并且告诉史官“我们和秦皇汉武不一样,你要把我们写成汉文帝,不要只盯着我们的武功,不写民生和经济发展”。
太宗孝文皇帝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心血,济育苍生,重以明德,昇平漢道。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大漢帝国,献给了他的皇权,他的百姓,他的梦想。为此他杀死了自己的亲人,压抑和折磨着自己。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代以下第一帝,殆非虚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