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为什么许多人给莫言扣帽子呢?

树灵石
43个点赞 👍

莫言为了防止自己被媒体断章取义抹黑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了

没想到的是,报社记者至少还有底线,而司马南这样的自媒体为了博眼球炒热点根本就没有任何底线,为了钱这些人连自己都可以出卖

新京报:很多人评论你的小说写得过于残酷,像《檀香刑》我确实只翻了几页,就不敢看了。
莫言:我知道你根本就没看过《檀香刑》,你是人云亦云。因为,《檀香刑》中被人认为是“残酷”的那些描写,是到了书的二百多页之后才出现的。
「记者从来不看书」,你们看不过来,这可以理解。而不看书又要评书论书,这是你们的职业需要,也可以理解。
这是半开玩笑的话,你不要认真——但你发表时不要删去这段,因为这很好玩,是我作为被采访者的一次温柔的反抗。
我们这些作家,被你们这些记者,像橡皮泥一样,捏了几十年,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几句反驳的话,希望你们也有点雅量,不要删改。
新京报:我是当代小说忠实的读者,你的小说我当时确实翻了,但我确实没有看下去,就是觉得语言很嘈杂,还有就是觉得太残酷,看了会很长时间心里不舒服。
莫言:那让你来采访我,真是难为你了。
接着说,我们家乡有句老话,叫做“猫头鹰报喜———坏了名头”,意思是说,即便猫头鹰报告的是喜事,人们还是不喜欢它。也有人说,“一次为盗,终身是贼。”
我写了几个残酷情节,就成了残酷作家,你没看到我小说中那些温柔得要死的情节吗?
从人性的角度讲,每个人,其实都是受刑者、观刑者、施刑者三位一体。我相信当年在菜市口处决戊戌六君子时,那观刑的人山人海中,大多是可以用善良来定义的百姓。
但那些刽子手,之所以要那样夸张地表演,就是为了满足这些善良的看客的需要。而那些受刑人,之所以能够那样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其中也有为了看客而表演的成分。
这样,受刑者、观刑者、施刑者,就是一种合谋的关系。
我这样写,是希望人能认识自己。回家问问你爸爸,让他给你讲讲文化大革命时,有多少善良的百姓,变成了残酷的帮凶。当然,在受刑者、观刑者、施刑者背后,还站着一个集团,这些人,是受刑者、观刑者、施刑者共同的主人。
发布于 2023-02-07 23:08・IP 属地中国香港
远山微明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