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证明自己跟风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金张沈讲得东西对也罢错也罢,总之话一旦讲出来,那就没办法再收回去了。而一个人讲话,所讲的内容无外乎是两点:要么是事实,要么是观点。
如果说是事实,这个东西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除非你当年连人家说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都不能确定,别人说啥你就信啥,否则在事实这一方面,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只要人家说的事实没有错,那你观点的变化从何而来?
如果说是观点,对于任何一个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都应当是作为参考而不必全信,即便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人文社科专业尤甚,理工科专业亦有——在同一个问题上出现不同的观点甚至于争论都非常正常。
对于一个接受过正常的人文社科基本科研训练的人来说,入门的第一步,就是在阅读文献的时候,面对不同学者截然不同的观点不要事先站队任何一方,而是结合事实、参照不同人的观点,设身处地的看待不同人观点的合理性,然后经过辨析、整合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正常情况下,除非说新证据的出现可以颠覆某一批学者已经做出的共识,否则你就不应当对某个学者的观点有180°的转弯。
这就如同对毛泽东的研究一样,过去这几十年里,社会对于毛泽东的评价与态度出现了好几轮的反复。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个人是无法干预的。但是,对一个真的想了解毛泽东的人而言,相关的资料、著作乃至于原始文献,书店、图书馆、档案馆等等的地方一直都有。即便你接触不到一些高密级的原始文献,但普通的著作、论文、文稿等等,普通人也是能接触到的。单靠这些资料,普通人也已经足够建立起一个相对客观而有丰富的毛泽东的历史形象——这个研究足以保证无论以后全社会对毛泽东的评价出现何种整体性的变化,你都足以不被这些外界的研究所干扰。
说回到金沈张这些人,站在全社会的层面上,因为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对这些人的评价有所变化,这很正常,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于媒体上的观点从来都是不加辨析的。在传播学研究的早期,传播学者认为媒体传播的效果是“子弹论”,也就是媒体传播的信息被人所接受就像子弹击中人体一样是硬性的。后来的研究者则渐渐发现不同的信息经由不同的传播策略进行传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具体到某一个人、某一类受众而言,可以认为,当某个传播者掌握了针对自己受众的传播技巧的时候,他的观点依然可以像子弹一样击中自己的受众。
在此而言,大多数人对于媒体信息的接受都是应激性的,也就是当社会发生改变的时候,大多数人所需要的并不是信息,而是情绪。站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没必要也没办法要求所有人都具备比较高的媒介素养和社科方面的知识接受能力,所以社会主流对其观点发生的评价变化这个不做讨论,但之于个人而言,如果你对于上述几个人的观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能说明你当时的津津有味和如今的索然无味,都只不过是跟风而已,而且我也毫不怀疑今天你看的津津有味的新的各种大V和KOL,在十年后很有可能在你嘴里变成新“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