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是要做市场还是做工厂的问题。
再到底一点,就是还要不要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殖民地的问题。
再再到底一点,就是这个“抛弃幻想”这个幻想到底还要多久才能抛掉的问题。
在上一个关于为什么我们不发疫情补助的问题里,一个老哥给我的答案评论说:要授人以渔,企业好不了,经济就好不了,老百姓就好不了(大意)。我回他说:关键的问题在于,到底是生产是“渔”还是消费是“渔”?
一个简单的但是很少有人明说的道理:不仅在一国不能建成共产主义,同样不能在一国建成资本主义。
原因极度简单:因为人具有打工者和消费者二象性,人的消费来自于工资收入。要做大工厂,就要压低工资,要做大市场,就要提高工资。一旦同时想要,就会产生剧烈矛盾,会发生经济危机,会爆发革命,所以市场和工厂只能分别放置于不同国家。
这就是所谓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有了“全球化”和转移,西方阵营才摆脱了“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才打赢了冷战。
所谓压低还是提高工资是内核,它的表象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劳动者的直接收入、保险、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税收等等,归纳起来,就是所谓的“企业经营成本”。
欧美日不需要改善什么营商环境,也不需要帮企业找别人麻烦,也会有海量的企业挤破头去经营,有市场在,纯粹的市场经济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但是中国不行,起码以前的中国不行,你要做工厂从市场赚钱,就要帮企业压低“经营成本”,不然资本自然会选择“经营成本”更低的地方。于是才有了富士康十几连跳,才有了996,才有了福报。
我们看看劳动法、公司法、价格法、环保法、消费者保护法、消防条例、税法等等跟企业经营成本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哪条是明显不合理的吗?很少,几乎没有。但是你要真数着法条去查,也几乎没有企业能活下来,包括国企,都能罚死。
那这些法从哪来的?八成都是从欧洲抄回来的,虽然说欧洲可能也不能完全执行,但是人家能执行个大差不差,为什么我们就执行不下去。因为欧洲的市场带来的收入能摊平这个“企业经营成本”,你的市场不行。
所以,你才得“改善营商环境”。
可是,凡是就怕可是。可是你已经到了这个瓶颈了,而且当前的国际意识形态形势,也不允许你继续苟下去了。资本是要赚钱的,他赚不到钱,你就是跪下给他磕两个也没用,能赚到钱,你把全套经营法规给他套身上,他一样求着你来。
发钱,打仗,打一个“消费国”回来,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否则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