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小朋友不愿意整理房间,认为「我的房间我自己住的舒服就可以」,该如何回应?

不亦
2个点赞 👍

尘世兴废各一时,旧时星月今仍炽。

且将杯酒馈苍生,不负人间一驱驰。

很多家长跑来抱怨,现在孩子不服管教,小小年纪各种顶撞,怎么办才好啊?简单啊,大号练废了换小号。小号还废就只能响应国家号召,来第三胎了。原件有瑕疵,再怎么换打印机,这成品能优秀吗?没有家庭氛围惯出来的少爷病,能是如今这副德行吗?不能够是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百因必有果,你的劫难没法躲。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在去世前写给年仅8岁的小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仅86个字,却向孩子道尽了一生做人的基础原则。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地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

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在现代文明社会,你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地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

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你有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

慆慢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电脑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1800多年前的智慧,也一样不谋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理想达到,你有否想过,有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善?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冶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诸葛亮明白生命中要作出种种平衡,要“励精”,也要“冶性”。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意志力又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间管理是个现代人的观念,细心想一想,时间不可以被管理,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多也不少,惟有管理自己,善用每分每秒。请你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第九课:想像的力量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忠告孩子时光飞逝,当自己变得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岁月,也于事无补。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

想像力比知识更有力量。你有没有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脚踏实地,规划人生呢?

第十课:精简的力量

以上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只用了短短八十六字,精简地传递了具体的讯息。我相信精简的表达源于清晰的思想,精简沟通更有效果。你懂得言之有物地精简沟通吗?

武侯祠前,有这样一副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诸葛亮培养出的不仅是一个文武兼备的诸葛瞻,也成就了诸葛家族满门英杰,世代忠烈。

现代人到处去探索各种各样新式教育,却忘记了回头看看,老祖宗其实早就给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遗产。

一篇《诫子书》,仅86字,却是孩子一生做人的基础。甚至值得我们所有人一生去学习!

每个恶毒的皇后,以前都是楚楚可怜的公主;每个昏庸的皇帝,以前都是骑着白马的王子;那些公主用来保命的魔法,都用来下毒诅咒未来的儿媳;那些王子对公主的溺爱,都变成了对王后罪恶的纵容。

你看到的睡美人是这样的:女巫下了诅咒,公主会因为被纺织机的纺缍刺破手指而丧命。仙子努力把女巫的毒咒中的“丧命”改变成“沉睡”,直到等来真心爱慕公主的人献上亲吻,公主才苏醒。公主十五岁那年,公主一挨着老婆婆的纺锤即倒地沉睡。年复一年直至年轻的王子路过把公主吻醒,他们在城堡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其实原版中,国王因贪恋美色,在女儿睡梦中玷污了她,导致睡美人怀孕,并在沉睡中生下了两个孩子。有一天,孩子吃奶的时候吸到了睡美人的手指,意外地把她手中被扎的刺吸了出来,然后睡美人才苏醒。

你看到的白雪公主是这样的:白雪公主继母嫉妒美貌,多次设法杀害她。有一次公主误食了毒苹果后死去。后来王子以真爱之吻救活了公主,最后他们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原版中,那个因为忌妒白雪公主美丽而无恶不作的人,不是继母,而是白雪公主的亲生母亲。白雪公主死后,王子因为有“恋尸癖”,天天在尸体旁进餐。在仆人搬运过程中,水晶棺不小心摔落在地上,白雪公主阴差阳错咳出了毒苹果才得救。白雪公主也并非善男信女,甚至是邪恶腹黑,最后她自己的妈妈穿上烙红的铁鞋跳舞致死”。这是一个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故事,尽显世间险恶,人性丑陋。

你看到的小红帽是这样的:小红帽和外婆被大灰狼吃掉,猎人用剪刀剪开了大灰狼的肚子,把她们都救出来了,最后带着狼皮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其实原版中,小红帽是拥有绝世美貌的成年女子,此野狼即色狼。野狼引诱小红帽说出了外婆家,先行来到外婆家,并假扮成她的样子。野狼骗小红帽喝了外婆的血,吃了外婆的肉。然后她被野狼引诱上床失身,最终被吃掉。此则故事的寓意是告诉少女们,不要轻易相信任何男人,引狼入室。

你看过的童话,其实都是二手的。经历了一代代创作者大刀阔斧的改编,童话在流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很久很久以前 ”作为开头,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束。

很多童话,都或多或少有细思极恐的地方。比如《一千零一夜》的开篇便充斥着性与杀戮:王后不贞,国王杀将其杀死后每日娶一名少女,过夜后便杀害以示报复。

比如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其所描绘的冻死前的温暖画面,其实是真实存在的,人在冻死之前,随着体温下降,大脑呈现兴奋状态,会感到热脱衣服,最后面带微笑冻死。就是医学上奇妙的“冻尸脱衣”现象和“笑面死者”现象。

我并非提倡让孩子过早接触很黄很暴力的信息,但是像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幸福、正义总是会打败邪恶、人都是善良真诚的童话情节单薄又肤浅,虚伪又可笑,听多了只怕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格林童话原版情节虽然过于赤裸,但其所提倡的道德观是正直明亮的。好过伪善包装之下扭曲的本质。现在的孩子虽生活在和平富足的年代,但邪恶依旧踩着正义的尸骸高歌,只是孩子们很难察觉。

如果太过于相信和依赖纯真的童话,当遭遇现实的反差难免会陷入被动。现代童话需要去掉滤镜,应该告诉孩子虽然人间充满荆棘,即使头破血流也不能放弃对光的追求。

得寸进尺效应:越是得寸进尺的人,越受欢迎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得寸进尺效应”,当一个人答应你第一个请求后,很大概率会答应你第二个。

具体来说,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令人接受一个需付出较小代价的要求而导致接受需付出较大代价的要求的可能性增加的现象。J.L.弗里德曼与合作者访问一些家庭,请求被访者答应在他们的窗子上贴一个小宣传牌或签名支持美化环境等活动,这些家庭皆表示同意。半月后,他与合作者再次造访,请求把一个很大而且很不美观的大牌子放到这些家庭的院子里一段时间,同时还对一些先前未曾走访过的家庭直接提出上述请求。结果是前者有55%同意:后者仅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出三倍多。这一研究表明,人们一经表现出乐于助人的言行,就倾向于保持下去,以求在他人心目中形成首尾一致的良好印象。这种良好的印象对提高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被信任程度,维系和融洽人际关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约女孩子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直接约人家吃饭、看电影,而是先提出一个对方肯定会答应的小请求,比如询问对方家附近有什么好吃的,帮忙留意下。然后当对方答应这个小请求后,找个恰当时机,说:“要不干脆你带我去吃算了。”在得寸进尺效应的作用下,女生很自然就答应了。那么“得寸进尺效应”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什么呢?

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上述心理效应告诉我们,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应用举例:

教学:教师可把这种心理效应用在教学上,提高教学质量。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转化差生,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样善于引导,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渐转化;应贯彻“小步子、低台阶、勤帮助、多照应”的原则,注意“梯子”依靠的地方要正确、间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管理:管理者把这种效应用在组织管理上,可提高组织业绩。身为流程管理的推进者或者其他变革的推动人,可能会苦恼自己的企业和机构中“反对者多、支持者少”,如何使反对派和中间派,甚至是企业高层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就可应用得寸进尺效应了。一个成年人超过25岁以后就很难被说服,更多情况下是口服心不服,只能让他们自己来说服自己,这样效果才会比较好。说服之外,就是要应用“得寸进尺”,化整为零,化宏大变革远景为就在脚下,就在手边的易行可行的一步步行动。

总之,1、人们总是希望保持自己的美好形象,所以第一次答应之后,第二次便很难再拒绝。

2、循序渐进总是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

3、巧妙运用“得寸进尺效应”,会让你的管理工作进行得更加顺畅。

让人一下子接受“尺”并不容易,但接受“寸”就容易多了。具体该怎么实施,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管理工作中,如果善于利用人们的普遍心理,可以让工作开展得更顺利。

张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