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数字算,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
按人口算,且以国家为单位,全球大约还有 “十小几亿人” 还在 “中国人” 前面,“五十多亿人” 在 “中国人” 后面。
把国家展开成概率分布,那么我国的负一个标准差的位置应该比全球平均水平高,正一个标准差应该已经是标准发达国家水平了。
而我国最头部的1.2亿人,是否可实现对日本全人口的完全覆盖,目前只能说有可能,具体估计就还是要看怎么定义了。
回到国家排名,我国目前大约排在全球60名左右。
如果把广义的 “欧盟” 合并(即EU+EEA+UK+CH等国),我国在全球排36。
若在去掉人口低于100万的小国,我国在全球排第21。
若进一步排除人口低于500万的小国,我国排全球第13。
(以上因人口规模较小而排除的国家的人口合计,低于北京市常住人口)
之所以给出以上这种筛选,并不是为了排名高而看着好看,而是为了让现状看着更明显。
具体说,人均产出还排在我国前面的国家,仅剩下以下四类了:
1,美国 + 欧洲 + 五眼 + 以色列的并集,即所谓的 “西方”。(美国3亿多人,其他西方国家5亿多人,其中整个东欧1.5亿人左右)
2,“西方” 在东亚的两个半殖民地 + 一个高度合作的城国,即日本韩国新加坡。(日本1.2亿人,韩国5000万)
3,个别海湾石油国,典型即沙特和阿联酋,也包括几个 “低于500万人口” 的国家,是否单独算,随意。
4,拉丁美洲的个别国家。“大国” 仅有智利一国。外加还有几个人口在小几百万的小国。
若你觉得智利这个人口不到2000万的 “大国” 没有参考性,又觉得新加坡这么一个人口500万且地理极为特殊的城国也没有参考性,那么就可以直接得出最清晰的情景,也就是目前我国面临的最真实现状:
2023年,还排在我国前面的国家,仅剩下三类了:
1,西方发达国家;
2,美国在东亚的两大半殖民地,即日韩;
3,几个海湾石油输出国。
我国显然与第3类国家不存在根本矛盾,只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而显然,第1和第2类国家是一回事儿,就是所谓的 “西方”。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与 “西方” 之间,哪怕存在打碎整体去局部合作的各种可能,也存在总体友善的维持空间,但在大趋势上,就是利益之争、控制之争、财富之争、标准之争、话语权之争、定义权之争、撰史权之争、意识塑造权之争……文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