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1首飞了。
有个背景还是要小小提说一下。国内军事媒体圈里第一家专门大篇幅讲美国空军下一代远程打击轰炸机的可能就是2007年现代兵器的暑期大国重器增刊封面文章。那篇文章编译自美国空军协会AFA专刊文章,译者正是不才,动手翻译时还在南航读书。当时英文水平有限翻得不好,全赖黄编辑力推。
AFA文章发表大约是2006年冬(记不太清了),当时B2轰炸机第三批次形成战斗力也才几年时间。也就是说,B-21的概念设计大约至少17年前就几乎成型了。AFA文章中提出的下一代远轰的几个特点,如更强的隐身性,长航时,以及有人/无人双模, 在B-21上估计都会有体现。希望某些军事博主,在评价B-21之前最好对这个东西的出现背景和沿革有所考量, 以免看图画骨搞出别扭来。AFA这篇17年前的吹风文章,对西太平洋区域的军事力量局势的分析在今天看来依旧到位,而且当时着重强调的就是穿透大陆东南沿海对空防御打击纵深和时间敏感目标的能力。如果B-21项目真是按照这个模式来落地,那这型飞机几乎就是PLA定制款。
现在看到B-21首飞图,最大的感触是那种磨剑多年终见成锋回头看史的感觉。这种国之重器,从概念到实飞,耗时近20年。对应到中国,正好是整个互联网时代从草莽纷起到格局接近僵死的一整个生命周期。这20年里美国航天军事工业的数字化制造/辅助制造的发展势头实际上非常好,小批件生产都有渗透, 而反观国内至少从公开消息上讲是乏善可陈的,大国工匠系列只能说一句也不知羞。工业化或者说好的制造业的突出能力是批量,数字化则具备使用低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将高技术产品批产能力迅速扩张的特点。对方能够靠动员高中生生产LRASM,大国工匠一年能培养出几个?
编辑于 2023-11-13 12:26・IP 属地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