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张桂梅先生的历史贡献能否与被誉为“千古奇丐”的武训相提并论?

丘九
167个点赞 👍

当年读毛选,到《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那一篇的时候我翻来覆去读了很多遍都没太读懂,可以说是基本没弄清毛主席想表达的意思。直到现在看到这些对我本是高山的评价,才似乎有点理解了。

武训传是建国初期对文艺界批判的一个重要事件。武训本为不识字的贫农,因为不识字吃了大亏。后来发家之后开办私塾什么的。但具体事件还要复杂很多。建国初期拍了《武训传》这部电影。《评武训传》基本立场是批评,但是当年读这篇文章还真不太理解到底批评的是什么。

很多人批评《我本是高山》那个电影,说人家能做到这些是靠的坚定的党员信仰,拍出来的却成了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文艺作品除了娱乐大众以外也带着传播思想的责任,如果夹带私货太多,就会让人警惕。

直接引用毛选里的一段话吧

……我以为有这样一些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

就现在而言,文艺作为宣传工作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把那些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对的东西不断美化和宣传,对普通人争取自己利益是一种很大的妨害。

一部剧宣扬的是真善美,但是达到真善美的途径不一定靠谱。很多作品大概就处在这么一个境地。

武训传三个多小时的电影,前面两个小时讲武训前三十年受的苦难,然后对武训如何在二十年里积攒财富一笔带过只说了个放贷买田,最后一个多小时讲义学办起来之后的事。同时里面还穿插了农民起义。起义首领还是一个在武训挨打时替他出头而被陷害入狱的人。首领杀了狱卒带领囚犯(有些是太平军)逃了出来,去做响马的路上还曾邀请武训入伙。武训没有同意,而是继续坚持自己办义学的想法。最后武训要做的事成了,起义军却败了。当然用历史的眼光看,武训失败了,起义军转化成了革命者。

义学办好后的武训在电影里给人的感觉有点魔怔,办义学是他的执念,执念成了之后他又进入大家的视野但是已经很难被大家理解了。

通常而言放贷这活都粘血,但是电影里没说武训因为放贷做过什么恶。那我就当他放贷但是没害人,那他在经济方面的水平一定很高。

五十年代的武训历史调查对武训发家的这段历史描述又有所不同。一个是高利贷使很多人破家。另一个是武训并非孤身一人,而是一个大流氓团伙的头子,类似丐帮帮主。还有就是办的义学收的学生大多是富家子弟,穷人孩子没几个有机会去义学读书的。

电影里武训是苦行僧的形象,但此种形象和我们的革命传统有分歧。就实际而言他的做法对社会进步推动有限。

电影里武训的形象在我看来还是比较高的,无论是他的道德还是行为。缺点是比较怯懦,不敢抗争也没找到什么靠谱的抗争途径。

历史调查里面武训的形象却不一样,发家不单单是靠行乞,还有一群乞丐供他支配。发家后经营方法和常规地主没什么不同,且在高利贷这块颇有心得。地位提高后也和士绅官僚勾结做事。

历史上明朝末年普通人的识字率是高于清朝前中期的,清朝不仅搞文字狱,也在有计划的关闭一些私塾,破坏基层教育。这也是武训那地他没机会上学的原因之一。武训在清末办义学受到了官府支持朝廷封赏,换清前中期可能就给定个罪名处死了。武训办义学和清末兴建学堂这个时期正好重合起来了,否则他的钱大概率还是被别人侵吞。

引用一下谢玄1991大佬对封建权谋的评述:

这些扭曲的规则和玩法,这些龌龊的盘算和勾当,我们揣测它理解它,最终是堪破它唾弃它挣脱它,而不是拜服它宣扬它继承它。

武训传刚出来的时候文化界吹捧的很厉害,毛主席对此的看法在他那篇文章里已经说明白了,歌颂武训且以起义者的失败反衬,是保守且投降。他着眼的不是武训个人的品行,而是对这种不敢革命的趋势的警惕。

编辑于 2023-11-23 12:18・IP 属地上海
自我西来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