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妻子对孩子的看法大相径庭。
妻子厌恶孩子,觉得他懒惰、沉迷网络和游戏、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字写得跟狗一样、不讲卫生、把妈妈和老师的话当耳边风、不知道感恩、不照顾妈妈的感受、爱吃垃圾食品、太胖。
我爱孩子,认为孩子头脑灵活、学习领悟快,动手能力强、有主见、有个性、敢于做自己。他是我的好伙伴,一起玩乒乓球、台球、扑克牌、游戏机,我们度过无数欢乐时光。
妻子厌恶孩子,因为她“爱抽象的人”,爱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完美孩子”,为她带来荣耀,无条件服从自己、爱自己,作为她躯体和意志的延伸,与"完美自己”交相辉映,为自己的“优秀”填写注脚。
我爱孩子是“爱具体的人”。爱的理由是:他是我的孩子,是我的“爱”安放之处,他的存在是我“作为父亲”的价值来源,我爱他因他存在,爱他如他所是。即使妻子眼中那些“缺点”,也是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优点一起,组成世上独一无二的他。
抽象对应“理想”,具体对应“真实”。一个人的人格越健全,对“真实”的接纳能力越强,首先是接纳自己的真实,其次是接纳他人的真实。
一个人的人格越紧绷,对“理想”的渴望越迫切。在她看来,“理想”拯救自己,逃离内心的否定和空虚。“理想”向外投射,照出“理想父母”、“理想伴侣”、“理想孩子”。环绕自己的世界必须完美,否定的声音才能远离,赞扬将自己包围,幸福感觉溢满全身。
我不责怪妻子,她的内心世界非她自己创造,父母、外部世界是建造师。在她生长的社会,一名女生必须“完美”才“配”拥有尊重和爱情。她童年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在重复这个论调,无形的手一点点将她围入牢笼,陷入西西弗斯[1]的苦役。曾经的我,也是这一论调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她曾是我的完美“女神”。
我能爱上孩子,得益于我这些年来——对自己的渐进接纳和爱,“无人爱我”恐慌退散。妻子不能无条件爱孩子,是因为她仍然陷于对自己的不爱,源头是父母的“有条件爱”。她害怕“真实”,觉得“真实”丑陋。恐惧“真实”让自己不被爱。
我心疼妻子,如同心疼孩子。即使她做不到无条件爱我,做不到无条件爱孩子。但这是她的“当下”,拥有严苛的妻子——是我的“真实”,是严苛的“过去我”的选择。拥有严苛的母亲,是儿子的“真实”,是他必须亲自面对的人生课题,爸爸无法替他隔断。
对待真实别无选择,唯有接纳,唯有爱“具体”的现实妻子而非“抽象”的理想妻子,爱她如她所是。只有长时间被无条件爱的人,才能从伴侣关系“镜子”中窥见“真实”也是美的,消除对真实的恐慌,放弃对“抽象”的执念,人格逐步松弛,获得救赎。
评论区回复:
1、你和老婆谁干活多?(
)差不多。据住对面楼的牧师反馈,我在厨房(做饭、洗碗)的时间比老婆多。妻子擦地比我多,洗衣服比我多。
2、你和老婆谁辅导孩子作业多?(
)孩子有不会的题,只会来问我。妈妈一旦辅导功课,数分钟内就会发脾气,辅导根本无法进行。
在监督孩子作业完成,与老师沟通上,妈妈的行动更多。因为我是放养型,妈妈是严管型(本身性格焦虑)。
3、与孩子交流谁多?
学校接送是我,逛街、外食、运动、娱乐基本是我。妻子每天睡前和孩子聊半小时(学习亲子课程以后养成的习惯)。
孩子怕妈妈,不怕爸爸。
以上。
参考
- ^西西弗斯:古希腊神话人物,被神惩罚,推圆滚滚的巨石上山,每到山顶,石头滚落,前功尽弃,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