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算不上一个问题,但是我看知乎好多回答时不时扯出来一句“自己家还有穷人,还要舍面子给外人”
如果你是以前说的话我还理解;但是在中国加入世贸后,这话其实就没逻辑了。
理想交易
我们接下来思考一个模型
假如某个中国商人,在美国卖了1个圣诞礼品,卖了100美元。
那么交易1完成——1个礼品=100美元
然后,这个商人消费大概率在国内。他在国内消费用的是人民币而不是美元,这100美元他花不了。那么他得找政府兑换成687元人民币(截止到写文章时间,汇率如此)
交易2完成——100美元=687元人民币。
政府手里面有了100美元,商人拿着人民币去花了;然后又有一个人跑到政府那里,他要买美国的一件衣服,价值100美元。于是他拿着687元人民币,换了100美元,买了衣服。
交易3完成——100美元=1件衣服。
好了,看完3个交易,各位应该明白了,这没问题吧?
交易1代表出口,交易3代表进口。理论上,出口等于进口,这就是公平。

那,有意外情况吗?
有。
由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常年是中国顺差,美国逆差。简单来说,交易1和交易2都能完成,但交易3不能完成,或者说只能完成1半。
即我只能花掉50美元,花不了另外50美元。
长期积累下去,就会导致政府账面上美元变得越来越多。
那,该怎么办?
解决措施
1.花出去
美元是全球流通承认的货币,假如交易1和交易2完成了,那么交易3一定要买美国货吗?不一定,巴西的大豆,法国的飞机,俄罗斯沙特的石油,澳大利亚的铁矿,日本的片子,咱想买啥买啥,反正只要买了花出去就算。

但这又有另外一个问题——
中国买不了。
中国能消耗的化石能源,不可能迅猛增长——除非要打仗
中国能买的粮食,就那么多,中国还要保护国内农业市场,不可能大量购买廉价的外国粮食。
中国倒是想疯狂砸钱买芯片光刻机,但你美国佬不卖啊。
片子虽好,什么时候花过钱?都是穷鬼,穿上裤子就走人的那种。

好了,尴尬了,手里面有美元,因为各种考虑,花不出去。还有别的出路吗?
有,买赎罪券(划掉),买美债!
2.买美债
啊,一提到美债,就不得不想起我们的硅谷银行

其实是一样的逻辑。
假如政府手里面有3万亿美元外汇,如果这些外汇花不出去,那就是一张纸——完蛋的是,这张纸会贬值!
对,你手里面的美元,美国政府时不时会滥发钞票,以至于美元就贬值了。
(所以,悄悄说一句,中国富豪最有钱的是各类资产,而且是各种集团公司总部、工厂,各位别总惦记着他们在国外的别墅游艇,那反而不值钱)
那怎么办?
花不出去,买不了资产
那咱投资吃利息?
唉,稳定性比较高、承认范围比较广、收益率也比较可观的美债,就是一个选择。
啊哈,问题又来了——美债也不是那么稳定,美债也会贬值。美债也有增长和下降区间。
(硅谷银行一定程度上就是被美债坑死的)
随时都得抛售美债和增持美债。
3.对外援助
在经历了花不出去,买美债也是亏的现状后,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借给第三世界国家。
这时候有人就反问一句——
为什么不能对内援助?
我:

我tm&%……¥%¥%#&%&()%()&&()&%…%
来,跟我复读一遍——

在交易1和交易2已经完成的情况下,交易3只能拿去国际上买别国的东西。
也就是说,我必须要进口,进口,进口!明白吗?
换句话说,各位仔细想想这件事——
有个商人,卖个美国人一件礼品,赚了100美元;然后他回到国内花在国内687元;政府手里面有100美元。如果政府再把这100美元撒到中国的贫困地区花掉(注意,不买外国的产品),你不觉得这里面有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吗?
美国人,啊,拿着一张花了0.17美分印出来的绿纸,换了中国人一件礼品,然后整个交易就结束了——中国人没把这100美元再花到国际市场上。
哦,我只出口,我不进口,我不一冤大头吗?
拿着张破纸换了我昂贵的商品?
真正的公平,是我拿着价值687元的礼品,换了价值687元的大豆/石油/衣服/芯片。
所以反反复复推导,只有一个结论——
我必须在国际市场上花掉这笔钱。
唉,那就引入了对外援助。
你非洲缺美元,对吧?
我借给你美元,你用这些美元,买我的商品,买我的基建,你能发展经济,然后拿钱还债;我就正好消化了产能。
等等,这是另外一个形式的冤大头吗?那些穷鬼可还不起钱。
不要紧啊,你不是有石油吗,有矿产吗,拿那些作为抵押就行
一个国家,将一半的石油卖给另一个国家。
无论在商业上,还是外交上,都算得上“特例”。
要知道,中国与安哥拉能源合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
当时,中国开始从安哥拉进口石油不过20万吨。
从20万吨,到4000万吨,是如何做到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安哥拉模式”。
“安哥拉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石油换贷款。
这种模式,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2002年,安哥拉结束了长达27年的内战,国内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要发展,得有钱。
安哥拉没钱,但有石油。
按照正常的思路,安哥拉可以卖石油赚钱,拿赚来的钱搞建设搞发展。
不过,这种思路,来钱太慢。
更何况,当时的安哥拉,基础设施破坏殆尽,就是想挖石油也挖不出来。
所以,安哥拉想以石油为媒,吸引外资和外援。
当时,中国已有成熟的对非开发经验。于是,与安哥拉一拍即合,定下了安哥拉石油换中国贷款的合作模式。
2003年,中安两国政府签署框架协议。
第二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安哥拉提供了第一笔20亿美元的贷款,全部用于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以安哥拉出产的石油来偿还。
截止2022年9月,中国对非洲贷款,我这里看到的是1470亿美元,我们算个1500亿。
而中国同非洲的贸易总额,达到了2500亿美元。
1年2500亿,猜猜看过个几年,能赚多少钱?
非洲有大量的矿物,猜猜看中国要承包多少?

这是2005年,中国买下的矿产。

这是2018年,中国买下的矿产。

这是中国对海外矿山控制的占比率。
再不必说,在非洲国家发展的时候,中国商人在其中又捞了多少钱。别忘了,当初美国人也是靠投资中国赚的盆满钵满。
结论
其实经过我这一轮分析,各位就明白了——手里面的外汇,必须花在国际市场上才行。不管你买什么。
但是作为一个全产业链的工业国,中国对外需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主要是要资源。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援助其实就是一种投资。
回答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1.美国为什么不援助?
答:在过去,美国马歇尔计划等等对外援助比中国更大方,但是这些援助带来的收益是非常非常可观的。
但是在2010年后中国对外援助反超美国,核心逻辑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转变——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投资也好,援助也罢,开始倾向于金融、高科技和教育产业。
但是吧,任何援助投资都有个理论上限——比如你不可能投资越南的高科技,你肯定是投资中国,那说难听点越南猴子干不了这事儿;你也不可能一直办教育产业,那非洲好多小孩儿饭都吃不饱;那更不可能玩金融。
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是适合对外输出产能进行援助或投资的,这也是第三世界国家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