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苏联在阿富汗有没有进行过土改?

生机勃勃
114个点赞 👍

土改不是万能灵丹妙药,对于阿富汗而言,土改是没用的,因为人家阿富汗地主的剥削方式根本就不是依靠占有土地。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每个地方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中亚或者广义的中亚地区而言,缺少的不是土地,地广人稀的地方土地到处都是也很肥沃,真正缺少的是水资源。在中亚和阿富汗地区,一年到头没有什么降雨,农业灌溉完全就靠水渠或者坎儿井里面的灌溉水。

其中阿富汗就其气候而言也极其干旱,生态环境也非常恶劣,元末摩洛哥阿拉伯人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走遍了从西班牙到中国福建的大半个世界,他对阿富汗的印象就是离开泰尔梅兹(今乌兹别克最南端)就是一片沙漠荒无人烟,喀布尔和赫拉特虽然有点大城市的样子,但每年都会刮起让人身体腐烂的毒风。

从泰尔梅兹出发,越过大河后行一日半,一路上荒沙满目,绝无人烟,至贝赖赫城。该城亦一片瓦砾荒无人烟,乍看之下似有人居住。

那是阳历七月上旬。该荒原中有时刮起致死的毒风,人死后四肢肿胀腐烂。此种毒风也常在霍尔木兹和设拉子之间的荒原中刮起,详情已如前述。我们前面有一大队,其中有胡达·万德·杂德,他是梯尔米兹的法官,他们死了许多骆驼和马匹

当地的剥削者剥削方式是依靠占领水源,如果农民给的钱多就多放水,给的钱少就少放水。水的多少往往能决定农民农业收成如何。

和阿富汗气候相似而且接壤的中国新疆就是如此,民国时期新疆和田县就出现过“策勒村事件”,就是当地安集延人仰仗自己的俄国侨民身份霸占水源,甚至叫嚣自己可以不向民国政府浇水而且有钱有水渠。事件最后导致了安集延人惹了众怒被当地农民打死。该事件最后,民国政府也难得顶住了沙俄压力判该安集延人负有责任。

莫卧儿帝国初代皇帝巴布尔在阿富汗留下的水渠

而阿富汗和新疆相比更特殊的一点是,新疆的“地主”也就是水渠主什么人都有,有可能是当地阿訇,也有可能是当地世俗贵族伯克甚至是富裕商人。而阿富汗更封闭更闭塞,水渠主往往是宗教阿訇。这种情况至少从七百年前的元朝末年就开始了,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就记载了他在1330年左右去阿富汗贝赖赫城看到的清真寺占有水渠的场景。该城不多的一个水池就被清真寺占有,就在圣徒墓地旁边。

贝赖赫城外有一坟墓,据说是欧喀舍·伊本·买哈随·阿赛底的坟,他是安拉的使者的门徒,是不必清算而进天堂的人。坟上有一巨大道堂,我们就寄宿在这里。道堂外有一新奇水池,池上有一棵胡桃树,过往人夏天都在树下乘凉

因此阿富汗的土改是相当困难的,农民根本不缺土地,60%的农民都有一块地。农民缺的是水,剥削者占有的也是水,而且剥削者还兼具阿訇的身份,不但有经济实力也有宗教加持。

而且根据伊斯兰教义阿訇在斋月的时候都会按时对穷人做天课施舍穷人,并且亲力亲为节制饮食,一个月内在太阳落山之前不吃熟食。除非道德特别的低下的阿訇,一般阿訇恐怕在阿富汗当地并不缺乏人望,如果要当地人选择,多数人都会觉得本地阿訇比苏联占领军好的多。

在这种情况下,土改恐怕是地狱级别难度。

但如果说办法,也不是完全没办法。中亚五国的情况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情况和阿富汗类似,苏联也胜利完成土改了。

但是苏联在中亚的土改胜利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苏联把中亚五国当加盟国看,中亚人看成自己的国民看。而且投入了大量资金发展该地教育扫除了该地文盲,发展该地工业农业商业,赢得了人心。中亚地区很快的就形成了一个世俗化的俄罗斯化的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并且掌握了包括水渠在内的基层的管理权,完全取代了该地旧阿訇的地位。

甚至在苏联解体后,目前控制该地的还是苏联留下的世俗化群体,宗教势力被完全压制。中亚吉尔吉斯和哈萨克虽然都曾经发生过暴乱,但都不是因为宗教,而是因为部落矛盾冲突所致。

而苏联在阿富汗,完全是定位不明。苏联到底是要占领阿富汗,把阿富汗变成中亚一样的加盟国?还是只想扶持一个傀儡政权?如果只要扶持一个傀儡政权,那么苏联不应该派这么多兵,建立几个军事基地就行了,根本不必如此大费周章花这么多钱。

如果苏联真想阿富汗土改胜利,那就应该仿照中亚旧例,对阿富汗大力投入教育,进行工业化改造。

但是说实话,苏联的力量是有限的,中亚世俗化本质上是依靠的是俄罗斯本土工业化的力量。是俄罗斯本土这匹马带动了中亚这副沉重的马车。

但是俄罗斯本土这匹马也没有那么大,一亿多俄罗斯人带动中亚四五千万人都是极限了。再去拉动二三千万阿富汗人的工业化,促进那里的世俗化最后完成土改?抱歉,俄罗斯那匹马还不够肥,没那么大力气。最后光在阿富汗作战和驻军就把俄罗斯拖垮了。

因此苏联在阿富汗土改,是成功不了的,这世界上都是凡夫俗子,苏联也就是依靠生产力做成了一点事情而已,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好。它没那个能力做成超越自己能力范围外的事情。

编辑于 2023-10-08 20:54・IP 属地湖北
土方岁三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