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这片土地,险些就成为政教一体的国家。
当时佛教声势之大,对政局影响力之强,都远超你我的想象。
当佛教传过来,还是汉朝的事,那会儿佛教还比较弱小,来传经的僧人也有点水土不服。
直到魏晋时代,开始出现佛门大师。
这大师精通道家玄学,又着手翻译佛家典籍,堪称佛道双修,一时间他翻译的经文广为流传,被大规模接受。
特别是东吴那边,孙权还支持僧人搞舍利、修佛寺,那都是有的。
不过毕竟还是有点依附儒道的意思,佛教还没成大气候。
只是接下来就不一样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乱世,礼崩乐坏,儒家的纲常没用,道家的避世又不彻底,无论是百姓还是读书人,都需要点新东西安抚内心。
佛家迅速膨胀。
都说我们跟西方不同,从来没有被宗教把持过国家,其实南北朝的时候,佛教一度跟政治结合得十分紧密。
谈不上政教合一,但有那么点相互依存的意思了。
北魏时期的皇帝,除了天子还有个其他的称呼,叫当今如来。
北魏官方还用佛教来教化百姓,一时之间,从上到下,全是佛门信徒。
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那会儿建的。
秦始皇修长城都修成暴君了,北魏这些皇帝疯狂让人开凿石窟,还善莫大焉,真是让我叹为观止。
官方都这样了,民间更是互相攀比,为了比邻居家供奉佛祖更多,建造的佛堂更大,耗尽家财,九死不悔。
还好北魏孝文帝冷静些,下令废除一切攀比之风。
但即使如此,北魏王朝礼佛的力度之大啊,还是让人叹为观止。
《洛阳伽蓝记》里说:金剎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止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京城表里,凡一千余寺。
北朝有当今如来,南朝也不甘示弱,梁武帝号位菩萨皇帝。
和尚不能吃肉喝酒,就是梁武帝搞出来的戒律。
这位菩萨皇帝十分尊重佛门戒律,不仅自己受戒礼佛,还根据佛门戒律定过律法,连祭祀宗庙的时候,都不给祖宗吃肉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菩萨皇帝的手笔,丝毫不比当今如来的差。
当然随着改朝换代,也有开国的君主比较果断,像周武帝就力主灭佛,三百万佛门弟子全都回去种地或当兵,所有寺庙财产一律充公。
但很快,后边的周宣帝就又重新承认了佛教。
更不必说隋文帝杨坚从小就生活在般若寺里,更不可能灭佛,隋朝一统南北,佛门之间的交流就更加频繁。
直到数百年乱世彻底终结,大唐成立之后,佛门出现了一位名留千古的高僧。
高僧法号玄奘,二十多岁成为东土佛法第一人,然后抛下一切浮名与荣华,毅然西天取经。
回唐之后,玄奘创立法相宗,剖析一切法,得世间真相,开拓出通往大乘佛法的道路,唐太宗叹为观止,深加礼遇。
此后无论是唐高宗,还是武则天,都笃信佛法,大规模建造寺庙,还供奉佛骨。
于是安史之乱后,南派的佛门之中,积淀爆发,就出现了一个天才。
那是真的天才,如果说法相宗要辨析一切外物,才能明了本心,那就是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原本已经是很高明的修身法门了。
奈何佛门之中还有更天才的人。
当时还很年轻的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慧能创立禅宗,成倍扩增了佛门门徒。
从此修行不需要专程礼佛了,甚至也不需要你听经,不需要你识文断字,你只需要虔诚就够了。
慧能所创立的禅宗还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你要在农事之中修行,要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之中修行。
一时间大唐天下,尽是佛门子弟。
而且随着佛法的改良,一次比一次精深,越来越多的上层士大夫也开始接受佛法。
白居易说:外为君子儒,内修菩萨行。
柳宗元说: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舍大暗为光明。
如果没有人在此时站出来,抵挡佛门洪流,或许再有一场绵延几十年的乱世,南北朝的当今如来与菩萨皇帝,就又要重临世间,这片土地,也会成为政教依存的国度。
甚至不需要乱世。
只看当时唐朝的僧人数量与花费就能看出端倪,僧人二十余万,这些人不用交税,不用服徭役,还要用朝廷的税收来养着他们。
一个僧人,一年花三万钱,五个百姓才能供养得起。
二十多万僧人,一年花费要七八亿钱,要一百多万百姓才能养得起。
而当时大唐户籍在册的人口,不过二三百万户。
把其余勋贵的用度去掉,天下近三分之一的百姓用来养僧人,剩下的才能来维系这个国家。
那这究竟是谁的国度?
其实再仔细算算,除去僧侣、官员、王公贵族,大概落在皇帝内廷里的钱,可能还不如一家大寺庙多。
朕的钱,朕的钱!他们分七成,朕才拿三成!
好吧,大唐的皇帝没有嘉靖对金钱这么敏锐,仍旧礼敬佛门。
天下事到了如此地步,谁来收拾呢?
自然是反佛战线第一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韩退之。
韩愈自小就是孤儿,发奋读书,可参加进士考试,吏部考试也都考了很多年,三十五岁了,一贫如洗,刚转成监察御史,就开始怼王公贵族。
韩愈这人吧,别的不好说,性子是真的刚。
从来不怕惹事,也不怕面对后果,即使搞事的道路上只有他一个人,那也没关系。
他手把手教出徒弟来,跟自己一起搞事。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直接在长安讲学。
那会儿讲学是件稀罕事,没人四处求学了,也没人主动办学,以老师自居。
除了启蒙老师,再无成年人的切磋。
这时韩愈跳出来,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
之前我在柳宗元的一篇文章里窥见了一个答案。
那会儿也有人想拜师柳宗元,柳宗元写信婉拒了他,虽然也指点探讨了文学,但老师的名号,他是不担的。
他说以前我听过蜀犬吠日,就是蜀地的狗很少见太阳,乍见就汪汪狂叫,我被贬南越,这地儿很少下雪,一下雪也是冒出一群狗,疯了一样在叫。
柳宗元说,你听过韩愈吧?他现在就是蜀之日,君何必要我来做越之雪?
日与雪固然没什么错,但疯狗实在太多。
韩愈不管,他只知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只知道佛门势大,再无儒者道统。
于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反佛这件事上,韩愈深知什么叫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像别人跟高僧有交情,都是互相探讨佛法,韩愈跟高僧也有交情,但三天两头写诗,就是跟高僧说:啊,你这么有才华有见识,不如还俗啊!
还真被他挖来了几个墙角。
那个寻隐者不遇的贾岛,本来是个僧人,就被韩愈给劝还俗了,一力提携。
估计也是因为韩愈这种对大师一贯和善的态度误导了柳宗元。
柳宗元竟然把和尚的书拿来给韩愈做序了。
韩愈:哟,刺激~
这多好的机会啊,不写点私货我还是灭佛小达人、灵山嘴炮王吗?
于是刷刷刷就开始写。
说我也不是谦虚,你一本佛法的书,写序该找你师父啊,找我做什么呢?
哦,我懂了,那肯定是因为你们见到我儒家这边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心里羡慕得很,觉得这也是正道。但因为你是和尚啊,佛法所困,没法正面承认,你也想往苦海里跳一跳,就只能偷偷请我写序。
高僧:?????
高僧问柳宗元这几个情况,柳宗元也很无辜啊,他也写了序,他自己写的都是好词啊。
韩愈也问柳宗元这几个情况,你这个小同志觉悟不够啊,怎么还助佛为虐呢?
柳宗元憋了一口大槽,无处去吐。
只能说韩愈你是真的狗。
当然这种操作也不可能有什么大规模成果,最多就是表明一下态度,真要起作用,那还是得杀伐果断。
四十岁左右的时候,韩愈当过祠部官员。
祠部原本是管理天下僧尼的一个部门,后来朝廷弄了个两街功德使来管僧尼,那这两街功德使一般是谁主管呢?
都是宦官。
啧,太监、和尚、尼姑,都是武侠小说里个顶个的高手。
显然,这种安排在韩愈眼里就极为智障,所以他上任之后,并没有遵从原本的权力交割,而是继续过问这些事务。
那两街功德使显然也不理他啊,这些宦官正偷摸着增加剃度数量,美滋滋收取贿赂呢,韩愈派人从下到上捋了一遍,把两街功德使批准剃度的僧尼一律绑了,丢回家还俗。
又把最跳的几个贪赃枉法之徒揪出来,直接砍死。
雷厉风行,杀伐果断。
两街功德使当然不干,把韩愈给告了,本来这事韩愈服个软也就算了,但韩愈拒不服软,并开始与两街功德使对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