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如果胡适7分,郭沫若应该打几分?

锡皇不二
94个点赞 👍

我这里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比较二人死后参加葬礼的群众人数,就能看出他们在民众心目中的分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对于不拿枪杆子的文化人,尤其正确。

先看郭沫若。郭沫若死于1978年6月12日,6月18日举行追悼大会。

郭沫若的葬礼介绍,我这里只能找到龚济民夫妇的《郭沫若传》和贾振勇的《郭沫若的最后29年》,内容大同小异。我们看看什么情况:

六月十八日下午,郭沫若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政、军各部门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以及首都群众近两千人参加了追悼会。

须知,1978年的北京人口是871.5万人。还有就是,小瓶同学将郭老的悼词“伟大”改为“卓越”,多少也能透露出党内对他的看法。

再看胡适。胡适死于1962年2月24日,此时的台北人口约100万人。

自胡适逝世到出殡,前往祭吊和路祭送殡的市民,总计达10余万人。这里只举28日之后三天公祭的吊唁群众人数:

2月28日(星期三) 今天整天来向先生遗像行礼后瞻仰遗容的各界人士,包括家庭妇女、青年学生,签名的约五千人。——《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P3919
3月1日(星期四),今天是公开瞻仰遗容的一天。从上午八时,就涌来了人潮。......人们静静地走进正厅大门,自动的向遗像行礼......下午雨停了,瞻仰遗容的社会大众更是如潮水一般的涌来。天黑了,人群还没有散。按照每分钟的流动量七十人来计算,全天约有四万人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P3920-3921
3月2日(星期五)上午,陈诚率治丧委员会全体委员举行公祭,参加公祭的有75个单位;此外,有各界名流、军人、学生、平民、家庭妇女及驻台外交人士等前往致祭,瞻仰遗容,与胡适博士告别,总计达38000余人。——易竹贤版《胡适传》,P449
3月2日下午2时大殓。3时启灵出殡。从台北市到南港的马路两旁自动来送殡者多不胜计。灵车开至松山以后,沿途居民家家燃香,户户路祭,直到南港,一路鞭炮声不断。据目击的记者估计,自胡适逝世到出殡,前往祭吊和路祭送殡的市民,总计达10余万人。
——关于胡适丧仪的情况,主要根据台北《青年战士报》记者周啸虹的报导《万人悲悼胡先生》(1962年3月3日),及香港《工商日报》记者黄铭黄仰山的报导《一代哲人,盖棺论定》(1962年3月6日)。转引自易竹贤《胡适传》P449
胡适出殡时,台北街头的送行场面

郭沫若的墓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大寨镇,想必很少有人知道,这也是根据他的遗嘱所为。郭沫若当年撒骨灰的地方,现在有一块“郭沫若纪念碑”,上面刻着一首很符合他人物形象的《颂大寨》诗: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成良田, 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郭沫若

而被位于台湾台北南港的胡适墓园(今胡适纪念公园),面积两公顷,乃是南港当地仕绅李福人所赠。这座墓园里刻着胡适的弟子毛子水为其写的墓志铭: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
  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全文完。

编辑于 2023-09-16 20:00・IP 属地安徽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
冯先生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