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和郭沫若本人我不好说,但我可以评价评价他们的孩子,看看谁更强:
郭沫若先生的儿子郭世英在1968年被红w兵关押,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后来郭世英从三层楼上关押他的房间里破窗而出,落地时双手被反捆着,他人或自杀至今成迷,享年26岁。
郭世英的母亲于立群听说后,放声大哭:“孩子是无辜的。”
当时在儿子被绑以后,郭沫若要跟周总理开会,于立群叮嘱他一定要跟周总理说儿子的事,结果他因为害怕没敢说。
儿子惨死以后,郭沫若妻子于立群放声大哭:“你当时为什么不说?”
郭沫若沉默了好久才回答说:“我不能保护儿子。”
郭沫若在儿子遇害以后,默默地伏在桌子前,将儿子郭世英的日记一行行、一页页地誊写在宣纸上,整整抄了八本,后来郭沫若将这些纸被装订成册,整整八册。
不过,他儿子被害以后,反而被那些人定义为畏罪自杀,76岁高龄的郭沫若在伤心之余,还被迫要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而做检讨。
郭沫若的能屈能伸虽然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保住家人,这让他非常难过。
郭世英死后还要被扣上畏罪自杀的恶名,悲愤难忍的郭世英母亲于立群当即病倒。
1957年,胡适的儿子胡思杜中了引蛇出洞的计谋,被迫自杀,享年36岁。
1956——1957年,“百花齐放”被提出,胡适的儿子胡思杜得知以后,非常高兴,特别积极地提意见。
1957年,胡思杜因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意见而被定为“右派”,不堪受辱,选择了上吊自杀。这时的胡思杜孑然一身,很是凄惨。
胡思杜(1921年12月17日~1957年9月21日),胡适儿子,1921年12月17日出生,生性好玩,因不好好读书,他在美国八年转了两所大学也未毕业,反而染上了不良恶习,终日不思进取,后来还拒绝跟父亲胡适去美国,坚持留在北平。
他父亲是哲学博士,他自己是一个念了两所大学都没毕业的人,高下立判,然后他居然还觉得自己的判断比他父亲强。
胡适本想着让儿子考清华北大等名校,可是儿子天天吃喝玩乐,成绩非常差,这般境况,恐怕儿子在国内是一般的大学校门都很难进入了,没办法,他只好安排胡思杜到美国留学(镀金)。
当时,胡适长子已经在美国留学了,学费非常高,为了缓解经济压力,胡适只能安排小儿子胡思杜去收费标准和学业要求低一些的教会学院就读,毕竟他学习成绩也不行。
教会学院的学生天天吃喝玩乐,很快胡适儿子也“沾染恶习”了,成绩也是一落千丈(本来就非常差),时常有科目挂红灯,最后以至于被遣返回国了。
当初,他在美国八年转了两所大学也未毕业连一张文凭都没有拿到,尽管如此,回国之后的他仍旧凭借着父亲的面子获得了不少面试的机会,但都没有通过面试。
这时,胡适终于相信自己这个儿子,是真的“不成器”了,于是,借着自己担任北大校长的身份,他将胡思杜安排到了北大图书馆做了管理员,也算让他能有个工作。
1949年,在危急关头,胡适打算带着儿子离开北平,然而胡思杜却坚决了态度、不愿离开,无论胡适怎么劝都没有用。
后来,他被迫宣布与父亲划清界线,还在1950年发表了《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一文,言辞尖锐,锋芒直指父亲胡适,然而却于事无补。
胡适见到文章时说:“小儿此文是奉命发表的。”
1957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以《河北高等学校教授针对教育领导工作提出批评》为题,发表“本报讯”,报道唐山铁道学院教师胡思杜“使用卑鄙手段,妄图夺取学校领导权”,文中特别注明某部分内容是“胡适儿子胡思杜所说的”。
随着反右运动的深入,胡思杜则在劫难逃,多次被拉出来接受群众批斗,未久便被学院定为向党猖狂进攻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突遭重创的胡思杜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自己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公开宣布和父亲划清了界线,为何此时又把自己与这位“人民公敌”的父亲捆绑在一起而公开示众且口诛笔伐。在不解与恐惧中,胡思杜精神彻底崩溃了
不久,他因为不甘受辱,上吊身亡,在二十三年后被平反昭雪。
在胡适夫妇墓地的东南侧,有一块他哥哥胡祖望为其弟弟胡思杜而置的约四平方尺的小石碑,上刻:“亡弟胡思杜纪念碑胞兄胡祖望泐石。”
胡思杜为什么不肯走,据说是胡思杜对父亲不满,不愿意他同行,父亲往东,他就偏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