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残雪自称“中国的卡夫卡”?残雪作品在我国的认知度多低?
- 6 个点赞 👍
她给我的观感像个女巫,诡异、神秘。她的书中世界充满了各种超现实的元素和古怪的想象,像在一场幻觉或是一场噩梦里。
她的作品有许多好的地方,比如写作技法对氛围的营造,再比如意识流的叙事方式。她的文字,用词特别精准,有表现力。像把语言系统给打碎了重组,文字简洁又耐人寻味。
这种语言风格很有特色,之前看她的那本黑暗地母的礼物,充满了臆想和怪诞的对话,前几章像个鬼影幢幢的噩梦。叽叽咕咕,稀奇古怪。
她的许多作品像卡夫卡一样,都充满许多象征和隐喻。比起卡夫卡的清晰叙事线索,残雪的小说情节常常碎片化,需要读者玩解谜游戏一样,自己去拼凑理解。她书里的人物,似乎只是象征界的符号,一些尖锐的切片。
她的风格独树一帜,但有太强的人工雕琢感。她写作的方式是构建,跟卡夫卡那种自然直觉的流露,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我第一次读她的书就很喜欢,我想到另一位我很喜欢的导演,大卫林奇。读荣格传记和大卫林奇传记,偶然看到几乎雷同的表述。
万物自从诞生起,就无可避免的滑向疯狂和混乱,在增熵中走向毁灭。残雪也如大卫林奇这般,挖掘人
查看全文>>
易染 - 237 个点赞 👍
如果残血是中国的卡夫卡,那邓晓芒就是中国的黑格尔,华晨宇就是中国的大卫抱一,tf boys 就是中国的披头士。
编辑于 2023-10-09 12:33・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梅妻 - 122 个点赞 👍
呵,卡夫卡可没有残雪这份为了隐喻而隐喻的刻意。残雪的作品每五十字里会暗藏一句话:哎哎停下思考了啊,我又写了不得了的隐喻了啊,快思考快反省快大呼牛逼,再大声点啊我听不见!
小时候因为书荒就读了很久的残雪作品,比如《黄泥街》什么的。这段经历直接影响了我的审美评判体系:我对所有理念里带有「刻意感」的创作者非常厌恶,这是一帮巨婴。
不过厌恶归厌恶,作品的品质是有的,知名度也不低。你可知道,残雪作品在千禧年的时候,不光在网上收到很多反馈和赞誉,而且在书店里的摆放也都是中国文学书架上的好位置。
查看全文>>
张百万 - 9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宇宙里的果壳 - 93 个点赞 👍
残雪名气并不低,起码中文系学生都知道,因为要学中国文学史。国外文学圈名气更大。
这事不能以吃瓜群众的认知为依据,大多数吃瓜群众只知道韩寒郭敬明和一部分网络作家呢。陈应松、曹乃谦、尤风伟、王详夫、田洱这种在文学圈大大有名的作家,很多入门级文学爱好者也不知道呢。一个严肃文学作家的认知程度,最好以文学爱好者认知作为依据,那残雪名气相当大。
残雪在国外尤其是日本确实很有名,有人专门研究她,她的作品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大量翻译到国外,算是在国外文学界中最知名的中国当代女作家,这也是她提名诺奖的原因。
她说自己是中国卡夫卡可以被看做一种自信(她还说要超越卡夫卡呢),著名作家大都是自信的,甚至是自负的,即便不说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就像格雷厄姆格林说过没有比作家更狂妄的职业了,我们膨胀的内心能把整个宇宙踩在脚下。但这种狂妄是必须的,一点也不令人讨厌,如果没有这种狂妄就缺少了大量的创作热情,文学就少了许多独特的魅力。
为什么说但是这句话从残雪嘴里说出来特别正常相当合理?因为残雪的文学气质就是极端的、残酷的、迷幻的、分裂的、痛苦的,本人自然会呈现出极端的一面,如果她是个四平八稳的人,根本写不出来这么有魅力的文字,就算强行为之也是邯郸学步削足适履,文学气质不是能装出来的,也是无法模仿的。
残雪只是发表她自己对文学的解读,对她喜欢的擅长的文学类型的解读,她的精神导师是卡夫卡,因此内心一直追求精神的裂变和梦魇式的幻想,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文学,但是这只是文学的一种,如果让苏童、马原、朱文、韩东说,又是另外一种说法,
残雪作为一个作家这么想很正常, 那是她创作源泉的一部分,是她文学精神的皈依。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 6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昨天回首明天 - 4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烟之骑士蕾姆 - 14 个点赞 👍
卡夫卡是独特且纯粹的作家。他写东西都是基于“写作是一种祈祷”的信仰。他没有强烈的发表欲望,也不将自己归档为任何文学流派。他从一开始就选择做一个业余作家,以免功利性的写作污染心目中文学的价值。他白天在保险公司上班,晚上会写作到凌晨两三点(状态好的话)。卡夫卡是纯粹的,私人化的写作者。
卡夫卡这样的人,也不会长篇大论地发表对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流派的看法。
他只是执着于写作本身,且只为自己,以及“上帝”而写。
与之相对,
我读了残雪很多文学评论。身为专职作者的她显然为自己作为中国“先锋派”的最后守护者而沾沾自喜。仅就这一点而言,和卡夫卡的差别就过于巨大。卡夫卡是不可能把自己框定为任何派别的。同时也从没对文学史、文学圈子之类与“名声”挂钩的东西表达过兴趣。
如果你通读过卡夫卡的小说、日记、书信。你会发现你读的越多,越难理解卡夫卡。某种意义上,卡夫卡是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非正常人”。卡夫卡整个人生本身,都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谜。
而我读过残雪的小说、文学评论、访谈。我很自然地将她归类为“容易理解的人类”。
例如,访谈中,残雪很自豪自己的作品在日本之类的发达国家受重视,这类思维、行为动机,都很“易于普通人理解”。
另外,残雪将西方文学视作真正的文学,而将中国古典文学视作“低层次文学”。这种标签化的思维方式卡夫卡是绝对没有的。
卡夫卡不会受文学史或文学评价的影响而选择阅读对象。他会读歌德的经典,也会读很多没名气的书。卡夫卡很单纯,没什么“B格”或者“鄙视链”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残雪对中国古典文学极其鄙视,然而残雪推崇备至的卡夫卡本尊却对中国的老庄哲学展现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曾在给未婚妻的信里引用袁枚的诗,也曾将中国古典故事集,作为礼物送给妹妹。
编辑于 2022-11-10 08:26・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splwkjzuhqbxvyge - 9 个点赞 👍
郑渊洁在其作品中对小说有一句评价,我一直认同——
好看的小说不一定是好小说,但好的小说一定好看。
发布于 2023-10-04 22:12・IP 属地广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东林侍读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约克公爵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甄昊元 - 0 个点赞 👍
如果不是今年的诺贝尔奖评选新闻,我都没听说过中国还有一号叫“残雪”的作家,其作品都没入选过中小学的课文,感觉她的的作品受众挺小的。
卡夫卡的作品可是实打实的入选过中小学的课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也是中小学的推荐课外读物。
发布于 2023-10-09 00:13・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feisfw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