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回答

有人说蔡元培是412的策划者,屠夫刽子手,是真的吗如何评价?

挖挖同城
223个点赞 👍

乐死了,蔡元培何德何能能策划四一二啊?不明白网左们怎么就盯着蔡元培抓?当年蔡元培对你们左派的恩情:没有蔡元培筹款资助和组织的赴法留学运动把马克思主义带回中国,没有蔡元培在北大营造的自由主义的学术风气教育出来了我党第一批干部群体,哪来的后来的左翼运动,你们是一点不提啊。

策划拱火把蒋介石推到清党立场上的直接导火索之一安庆323事件的制造者,是总司令部特务处处长杨虎、副处长姚爵吾及刘文明等人,而在背后指导他们的人,是陈立夫。而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安庆的左派负责人周新民等人故意给蒋介石上眼药,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人,是郭沫若、朱蕴山等。起因是北伐克服安庆后,国民政府在这里策划建立安徽省党部和安庆市党部。但是组织当地政权的主导权落到了国民党左派手里,他们到了安庆大搞阶级斗争,排挤右派,双方斗争激烈。因此右派“被欺负”后向武汉政府和蒋介石的总司令部告状。武汉方面派郭沫若于3月19日到安庆进行调查。蒋介石则于3月20日抵达安庆准备参加安徽省党部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结果在欢迎大会上,左派却开始逼宫,场内没有欢迎的标语和口号,却在到处散发有“总司令部内有许多反革命分子,请总司令清除”等的传单。蒋介石见形势不对,匆匆离去。第二天省党部设宴欢迎蒋介石,蒋介石在晚宴的提出安徽省国民党不团结,不该在北伐战争尚如火如荼的时候就开始窝里斗,比如说左派控制的安徽省党部不该在战事依旧紧张的时刻就开始急吼吼的排挤打压陈调元等投诚将领。并且在省党部的组成上,左派不该一言堂,将党内右派全部排挤,应该以妥协来求得党内团结。可是周新民却在宴会上和蒋介石针锋相对,对着喷,说绝不和北洋反革命军官合作,还拿南昌九江等地的左右派武斗问题说事,逼蒋介石表态要镇压右派,搞的蒋介石下不来台,激化了矛盾。所以安庆323事件的本质是国民党左右派争夺安徽省领导权的斗争。应当说,蒋介石虽然看上去偏右派,但实际上是右派偏中间一些,他的主要目标是招降纳叛壮大自己的基本盘来提高自身地位(当然他扩大的基本盘恰恰又是左派的革命对象)。但是因为左派过于咄咄逼人,陈立夫便指示杨虎等人搞事,并取得了蒋介石身边机要秘书的同意。事实上他们才是这次事件的真正策划者和组织者。323事件后,左派依旧在鲍罗廷等苏联顾问的指导下不断拱火。而我党也多少,在苏联人的支持下参与了国民党内左右派的斗争。比如3月31日,郭沫若在南昌写成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4月9日发表于武汉《中央日报》),文章指出蒋介石是地主买办的代表。南昌、九江、安庆的左右派武斗问题的责任在右派。4月3日我党撰写《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意见书,算是彻底把蒋介石划入敌人范畴了。


而安庆323事件的同时,南京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国民革命军江右军占领南京。在第二天,却发生了国民革命军在南京城里进行大规模排外抢劫事件,这次劫掠行动从早上八点持续到晚上五点,抢劫范围包括各国驻南京领事机构、教堂、商店、学校、侨民住宅等。这件事到底怪谁,左右各执一词,但是可以明确的一件事是,这次抢劫行动算是把帝国主义惹火了。停泊在下关江面的英美两国军舰向南京城炮击报复,造成我军民的重大伤亡。这对当时正急于和英美搞好关系的蒋介石来说是一个巨大麻烦。毕竟他是北伐军总司令,要是英美真的站在了北洋那边干涉中国内战,那不是糟了?那么3月24日的抢劫行动到底是谁挑起来的?这至今还是一个迷。按照李宗仁的看法是我们,他在晚年的回忆录里还阴谋论的认为这是我们在嗅到清党风险后试图借刀杀人扰乱局势,这个刀就是英美帝国主义,人就是蒋介石(原话详见李宗仁回忆录318页)

总之安庆事件和南京事件后,蒋介石经过思考后,立场开始向清党转变。

事实上清党的呼声从三月就开始了,而非412,提出这个呼声的就是吴稚晖等国民党右派。至于蔡元培算什么派呢?他的立场是公认的,就是自由派。自由派嘛,自然对布尔什维克体制没什么好感。所以蔡元培其实算清党的同路人。但是问题是,清党时他有多大的能量?

没多大。

前面说了,安庆事件的策划人是蒋介石身边的机要秘书和陈立夫。南京事件的真相未知。而武汉对蒋介石咄咄逼人,北伐没完事就着急清算右派。

而帮助蒋介石下决心发动412的人,是李宗仁。他在3月28日到上海劝蒋介石分党以平息工运农运造成的工商业停摆,农业抛荒等社会秩序混乱问题。当时蒋介石事实上还犹豫不决,犹豫不决的原因是没有可靠的支持政变的部队。当时宁沪一带的部队主要是薛岳的第一师和严重的二十一师,这俩部队都是蒋介石的掣肘。前者是粤军将领,蒋介石无法信任(事实证明不信任是对的,毕竟之后不久薛岳就跟着张发奎反蒋了),后者本身就是国民党左派分子。李宗仁则表示会把自己的第七军开到上海附近监视这俩部队,必要时把这俩人换掉。这为蒋介石发动412提供了武力支撑。

而412及其前奏410事件,实际策划者和指导者是陈立夫,陈果夫兄弟。412的具体执行者,是周凤岐的二十六军。

这些关键工作哪有蔡元培的事情?

蔡元培参与的工作,是4月2日在上海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这次会议对于412的意义,是通过了吴稚晖提出的《请办覆党卖国之共产派党员案》,这个弹劾案为蒋介石的分党和党内程序上提供了足够的依据。这在舆论上为蒋介石发动412造了势,对蒋介石确实比较及时。

而这个弹劾案,实话实话,蔡元培只是参与者之一。

而参与了这次弹劾案,也是他和我党唯一的一次过节。他的学生柳亚子说:"蔡先生一生平和敦厚,譪然使人如沐春风,但在民国十六年的上半年动了一些火气"

应该说,那时候有火气的不止蔡元培。当时因为北伐发展太快,革命形势变化的太剧烈,导致运动有些脱离了我党的掌控发展成了近乎安那其的状态。

汪精卫当时无奈的说

不顾事实的一味左倾,也就会发生“左,左乃陷大泽中”的危险。例如主张激烈的工人运动,弄的许多工人失业,没有办法。再如农民运动,把一班地主都赶走了,但是农民自己却没有资本耕种,也是没有办法。又如我们占据了外国人的财产房屋,又没有作同他们宣战的准备,这些危险是几样的大?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说

在这场农村革命的大风暴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左的偏差,诸如擅自捕人游街,随意罚款打人,以至于就地处决,驱逐出境,强迫剪发,砸佛像和祖宗排位等等。这些做法容易失去同情……此外,还冲击了少数北伐军官的家属,引起同湖南农村有联系的湘籍军官的不满。这些虽然是运动的支流,但不利于巩固和扩大农村联合战线,最大限度的孤立打击敌人

工人运动同样导致了城市里面的混乱状态,武汉,长沙,九江等地在克复后,ccp都开展了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时,改善生活条件,反对封建把头为诉求的罢工,游行运动,按理说这合理,也确实不同程度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处境,但是,因为部分地区的过火和无政府状态,导致了许多负面影响,比如说工人要价太高,运动爆发地区导致了工商业正常运营受影响甚至瘫痪,许多企业被迫歇业。

这些事情不仅导致了革命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受影响,突然又猛烈爆发的工农运动也极大震动了国民党人,毕竟国民党从孙中山开始就是改良主义,ccp则是社会革命,因为当时ccp实在太年轻,人数又少,又缺乏经验,是第一次领导这种大规模翻天覆地的社会革命,但是发动起来后,组织和政策没能及时跟上导致不少地区的工农运动搞成了安那其状态,ccp自己也难以控制其发展,导致运动既猛烈又混乱,这迅速恶化了两党关系。许多国民党人认为“以半年来之努力奋斗,其结果不过为ccp扰乱地方之基础”。

所以身为自由主义者的蔡元培,动了火气,也是可以理解。

区区一次过节,在我党看来其实是瑕不掩瑜。我党依旧把蔡元培尊为伟大的教育家。毕竟没有蔡元培的帮助和栽培,好多我党早期干部都没有成长的机会。也因此毛主席依旧称赞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所以,区区网左对蔡元培先生的攻击,给蔡元培先生扣上屠夫帽子,根本就是哗众取宠,博取眼球,根本就是小人行径,不值一提。

编辑于 2025-04-06 17:06・IP 属地黑龙江
寺内正道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