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聊聊这事吧。
你要说蔡元培在412这事上是干净的,那绝对不可能,他必然不干净。
但你要说他是策划者和屠夫刽子手我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老蒋自己都不敢说自己能控制得了整个四一二的走向,你一个蔡元培何德何能啊?宁配吗?
蔡元培在清党过程中主要的作用就是卖脸皮,用自己国民党元老的身份为蒋介石提供政治背书,他以为这能换来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笑死,一年之后他就知道老蒋这人是什么人性了……
清党本质是蒋介石对权力的重构,通过清党,他把国民党的一部分从后孙中山时代的列宁式政党退化成了前孙中山时代的帮会式组织,并吸纳了大量旧军阀和孙中山抛弃的腐肉、杂质和陈年老垢,将这些陈腐之物排除体外,本来是孙中山先生呕心沥血改组国民党的重要功绩之一,然而现在全都被老蒋请回来了,老蒋试图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才是更“原教旨”的国民党党魁。

那么请问古尔丹,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就是改组前国民党的各种陋习一个不少,你全都得给我接着。
从同盟会时代开始,中国的革命党就存在着种种恶习,如地域主义、如理想信念不足、如视革命如儿戏、组织不够严密等等等等。辛亥革命能够成功,从本质上来说带清最后两年过于拉胯占了很大原因,要知道1909年革命党还在激烈内斗之中:这年9月陶成章联合南洋革命党人起草了《南洋革命党人宣布孙文罪状传单》,怒斥孙文欺骗同志,贪污募捐费用,然后重建昔日并入同盟会的光复会,与同盟会分庭抗礼;1911年宋教仁等人宣布建立“同盟会中部总会”,驳斥了孙中山只专注于在广东一带发动起义的战略构想,准备在长江流域大展拳脚,革命不仅缺乏统一领导,而且经费极度匮乏,许多所谓的“革命元老”所提出的革命手段不仅缺乏可行性,甚至超越正常人想象:比如陶成章的“这B有毒”计划,计划是开设高档妓院,引诱满清权贵前来消费,然后给他们下毒,一网打尽……
那么咱们先不说这个计划有多扯淡,单说这个所谓的光复会——这是1904年成立的革命组织,会长是谁呢?正是蔡元培。然后次年光复会成员大举加入同盟会,蔡元培受命成为上海同盟会负责人,再过了两年蔡元培出国留洋去了。
所以你说他资历老不老?老。
革命工作参与的多不多?真就不多,爆破留洋考察五大臣做炸弹确实他有参与,但是参与之后转过年这老哥就去北京等着朝廷安排留学去了:
清廷拟派翰林院编检出国留学,去北京等候派遣[1]
如果仔细考察蔡元培的人生轨迹,你就会发现这老哥就属于一贯摇旗呐喊的那伙,因为他以前是光复会老大,又真的留过洋很懂教育,在当时是教育巨擘,所以革命党搞事情选浙江代表一定会有他。但是他负责的实际事务一直不多,形势不好就出国留洋去也,而这样若即若离的“革命元老”在当时有一大堆,特点就是资历老,社会地位高,几方面都吃得开,缺点就是革命性不强。
所以孙中山自己也很头疼这事,而且民国成立之后他发现自己当初所希冀的“满清一倒,民智自开”并没有出现,这之后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让他清楚地意识到了依靠旧军阀不行,像以前一样采用松散的帮会架构闹革命更不行。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度试图利用个人权威搞所谓的宣誓效忠,结果效果也非常一般,最后他找到的出路大家都知道了。
效法苏俄,搞列宁式政党,逐渐用新骨干代替旧元老;同时依靠苏联军援,搞党军,逐渐用党军替代旧军阀。
那么这里咱们就要说到蔡元培了,
蔡元培在国民党一大的时候被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那么监察委员是一群什么人呢?全都是陈旧的国民党老右派,孙中山把这些人安排到这个位置上,一是给他们一个交代,以示不忘老同志;二是隐隐让他们与左派和共产党人之间形成制衡;三就是把他们靠边放置了。这群人极其难搞,论资排辈情结非常严重,咱们举个小例子就行:在这之前国民党组织非常松散……好吧其实是根本没有组织,所以一大之后毛主席受命为组织部长胡汉民担任秘书,到上海重新进行党员登记。因为胡汉民实际上是孙中山的“副帅”,事情爆炸多,所以实际工作就落到了主席头上,然后他被国民党元老给好好上了一课:
一天,一个人冲到楼上,胡汉民、汪精卫都起来打招呼,他们三人交谈,我和润之不认识此人。那人说,我从同盟会开始,革命几十年还要填表?可不可以免填?这个人就是谢持……他到我们这里说了一遍,大家都不以为然地说,党员人人都要填……此人一怒而去,润之说,派人送张表去,要秘书好好解释一下,可以放宽点。[2]
这位过来大闹的元老是谢持,国民党一大中央监察委员会五名监委之一,昔日国民党的党务部长,后来的弹劾共产党案就是他和张继、邓泽如等人提出来的。讲道理看着本来应该是自己干的活被一个毛头小子抢走了他心里肯定是不痛快,但是他的诉求“革命几十年就不需要填表”这个逻辑大伙琢磨琢磨合理吗?
肯定不合理啊!
谢持是四川人,四川哥老会盛行,会党习气非常浓重。因此一个小辈后辈命令自己重新登记这种事在他看来无异于逆反人伦。当然你可能会问那孙文凭什么就能让这些会党之辈心服口服,答案很简单……
当年孙中山折服了两湖哥老会首领毕永和广东三合会首脑郑士良,1899年,哥老会三合会放下成见,在香港共组忠和堂兴汉会,这个兴汉会以“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 创立合众政府”为纲领,众位江湖大佬歃血为盟,公推孙中山先生为总会长。
所以说起来孙中山当年是南七省绿林总瓢把子,论资历地位比他在海外洪门那个不值钱的洪棍身份可高多了……
四川地险而民富,足资割据,乃嘱李肇甫、谢持……之在会党有声望者,先后东渡,深相结合,授以机宜[3]
那么讲了这么多大伙应该可以充分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前的国民党到底是个什么德行了。这个组织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必须要归功于孙中山先生的个人魅力和革命信念,他是会党首脑,也是革命领袖,更是昔日的临时大总统,后来的军政府大元帅,苏联人考察国民党的时候就惊讶地发现这个党其实就是孙中山一个人的党,他在党内拥有极高的个人权威。
那么在孙中山死后,实际上国民党开启了快速向列宁式政党过渡的历程。由于苏联人的私心作祟,这个过程被人为地加速了:孙中山时期军政府的副帅胡汉民被恶意夺权,更容易控制的汪精卫与地位更低的蒋介石被快速地推到了领袖的位置上。尤其是蒋介石,他在国民党内的资历与地位都非常低,但是苏联人认为他非常好用,给他搭建了快速上升通道,并借他的手搞掉了当时的粤军老大许崇智——粤军长期以来都是孙中山发动武装革命的底牌,在旧国民党内部盘根错节。后来苏联人更是支持老蒋上位,甚至挤走了汪精卫,这个过程我在此不予冗述,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这个专栏:
在经过一系列缺心眼(对,这个词我没用错)的权力斗争之后,蒋介石依靠苏联人的支持击败了汪精卫,压制住了共产党左派,成为了国民党的新领袖。1926年7月9日誓师北伐的时候,老蒋是国民党中常委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你记住这个职位,非常重要。
阿拉伯世界有句谚语,非常著名,叫做人不能生气,生气之后你就会使出真本事,然后大家就会知道你的真本事很烂。这话用到老蒋身上非常恰当: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引子是26年5月湖南军阀内斗,湘军第四师师长唐生智见势不妙投了国民革命军,老蒋把他的队伍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然后把第四军和第七军派了过去,一同作为北伐前锋。结果第四军里有叶挺独立团,那是共产党工作做得非常好的部队,第七军是桂军的队伍,战斗力也很强,一下子咔嚓把吴佩孚都打崩了,直接打到了武昌城下。
然后老蒋就急了:这™还打个屁啊!我这本事一点没显出来啊!
老蒋赶紧往前线赶,他的打算是让一直担任预备队养精蓄锐的嫡系第一军第二师北上,趁着第四军和第七军连续大战需要休整的当口摘个桃子,拿下武昌城,给自己长长脸。结果没想到这第一军啊,由于赶跑了共产党的政治工作者后战斗力下滑严重,到武昌城下一亮家伙,竟然是惨败而归!
不仅惨败,而且是连续惨败,当着蒋介石的面惨败——9月3日蒋介石亲临武昌城下,力排众议要求刚刚攻城失败的第二师再次发动猛攻,甚至说出了“你们就算死光光,也不能丢脸”这样的话。
尔等如再不争气,何以立世见人!虽至全军覆没,积尸垒丘,亦非所恤!望奋勇拼死,维持尔等光荣之历史。 [4]
结果第二师可能是觉得压力太大,不敢辜负总司令的期望,再次发动攻城时不等城破,就谎称自己已经攻入城内了!然后第四军和第七军的预备队过去一看——我靠蒋介石你算计我!这城根本也没破啊!于是在城外蒋介石与城上吴佩孚军的双重打击之下,一直以来连战连胜的北伐铁军遭遇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也就在蒋介石丢人现眼的同时,唐生智那边竟然又立功了!他趁着武昌这边打得热火朝天的当口,调动第八军奇袭汉阳汉口,得手了!
这就叫怕兄弟吃苦,更怕兄弟开路虎,
因为过于丢人,所以老蒋决定转战江西。江西是孙传芳的地盘,其实在北伐之初,大家定下的策略叫“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不理张作霖”。所以对孙传芳,大家是一边虚与委蛇,一边用战斗力比较弱的第二军、第三军和第六军看着他,防备其异动。然而眼下的蒋介石哪还顾得了这个:赶紧给我打江西!老子亲自带队,打孙传芳!我要用一场大胜,来洗刷自己身上的耻辱!
那么结果如何呢……
耻辱不仅一点没少,反而多了很多。
1926年10月,蒋介石力排众议,率军伐赣;10月15日,江西前线传来战报:“蒋中正在南昌附近受伤甚重,闻系子弹中其腹部,因而致亡。”孙传芳、吴佩孚等人通电庆祝,空气中充满了欢乐的氛围。
蒋介石这次攻打南昌前做了万全的准备,抱定了必胜的决心,结果不仅南昌没打下来,自己还谣传被“击毙”了,沦为了全国的笑柄,一时间国民党内外都对蒋介石看低了三分。
所以老蒋的想法是,既然在战场上证明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他就只有一个办法,通过其他方式来压住唐生智,稳定自己的地位——别忘了我前边提醒过大家,他此时还是国民党中常委主席——所以他想出来的办法,就是用党权压制军权,迁都武汉,然后以党统军。但是国民党中央的这些人过去之后,苏联顾问、此前一直力挺蒋介石甚至不惜连续压制共产党人的鲍罗廷马上组织了一个“临时联席会议”,主持工作,取代蒋介石成为了国民党的权力中心。
当然这个事到底是苏联人之前就筹划好的,还是蒋介石活太烂让他们丧失了信心也很难说,不过我个人倾向于两者兼而有之。因为1926年8月初鲍罗廷给远东局做报告的时候,他就指出“北伐的结果将是蒋介石及其整个集团在政治上的灭亡。”而1927年3月10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开幕之后大家更是强调了一切权力都应该归于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要大张旗鼓地反对党内的独裁倾向!同时撤掉了蒋介石身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职务。
咱们再强调一遍,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资历很浅,他之所以能够上位,是因为苏联人的极力支持。所以在失去了苏联人的支持之后,他在党内的地位正在快速跌落,而他的总司令职务被撤掉也无非就是一个时间问题:你一个打不了胜仗的总司令,又能在这个位子上待多久呢?
所以这是蒋介石在发动四·一二政变前所面临的一个死局:在政治上他的地位正在快速滑落;在军事上他一直没能取得有说服力的胜利;关键是他跟汪精卫和胡汉民这些人还不同,他在个人资历上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东西可讲,这意味着他如果靠边站了,那就真™彻底靠边了……
所以蒋介石迫切地需要为自己找一条出路,当然今天我们知道最后江浙财阀+帝国主义为老蒋提供了支持,可这些人的支持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蒋介石你背叛革命的话,是要以什么名义来背叛?直接跟大伙说做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狗吗?
相信不用我说,正常人都会觉得这么干不合适。所以老蒋决定用清党的名义发动政变,与左派和共产党决裂。那么既然如此,获得一个正当的宣称就非常重要了,所以这就是蔡元培为什么会被拉到蒋介石政府之中:
从地域和资历上来说,他是妥妥的江浙革命元老,但凡有相关组织,多半都要叫上这位。
从对国共两党的认识上来看,他久居国外,虽然早期跟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人有过交集,但是对国内的革命形势认识并不深刻,相反,许多“老革命”在国共合作之后靠边站了他是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同时大革命爆发后乡绅秩序的破坏也是他能够非常直观看到的事情。
最关键的是老蒋给他许下了“建设大学院”的大饼,这个所谓的“中华民国大学院”乃是效仿法国大学院所建立的机构,可掌管全国之学术与教育事宜。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蔡元培先生培于1923年7月赴欧,26年2月在北洋政府的催促下回国,留洋时间两年半,回国之后他先是辞去北大校长,然后支持北伐挂名从事所谓的“苏浙皖三省自治运动”,实际上因为孙传芳不断发起攻击不得不一直躲躲藏藏,长期远离国共合作的中心,他能否对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产生应有之认知呢?答案就是很难很难。
要知道人的正确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是要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蔡元培的行动轨迹你看了之后只能感概这位真的是……
一点革命斗争的劲头都看不到。
没有劲,根本没有劲
一月十一日,“译书”。
十二日,“译书”。
十三日,“译书千二百字”。
十五日,“译书二千字”。
这™可是1927年了,蒋介石马上就要铤而走险了,此时这位还在躲孙传芳。然后三月份终于!
终于到江浙了!
于是他马上拟定了《革新浙江政务之计划》,在计划中指出浙江政务“最要而不可缓”的事情有五项,其中位于首位的是——
搞研究,建学校。
(一)教育-——先设研究院,以研究结果改造教育:普及幼稚园及小学教育,改良中等教育,建设大学,设师范补习科设官吏补习科,各种补习教育,习艺所,社会教育。取缔私立学校(包括教会学校)。[5]
只能说这大哥是真的行,不忘初心。
如果你认定蔡元培是四·一二的策划者,那么他的行迹就有些说不通了:他在26年12月赴宁波出任浙江省务委员,由于孙传芳通缉,他乘小火轮去象山,中途改往临海,换乘渔船赴福州,在海上漂了好一阵子,27年1月21日才到福州,然后30日到厦门,在福建一直待到2月20日才乘“集美第二”(大胆!集美们怎么会是第二!)号轮船到温州,这之后到杭州待了一阵子,最后去了上海。而既然决定发动清党,那么他至少需要提前跟老蒋碰一碰,但是从26年末开始老蒋实际上是常驻江西的——在多次失败之后他终于调来大军搞定了南昌,从26年11月之后把国民革命军的司令部放到了这里。后来迁都武汉被他发现有权力旁落的风险之后,他一度要求把迁都南昌,而且真的在南昌暂立了一阵子中央。当然国民政府的大部分职能部门其实已经打包去了武汉,南昌这个中央的合法性也算是一笔烂账,不过这不是咱们要讨论的重点,重点在于这段时间里想跟老蒋做PY交易的人,无论是日本人、江浙财团还是宋霭龄,都是跑去江西见老蒋的!
行军之事,饷需先也。日前宋太夫人与孔宋夫人来游浔庐。闻蒋总司令部军饷拮据,武汉财政部为共党阻挠,不敢发给。宋太夫人与孔宋夫人乃由浔回汉,力促宋部长筹发两百万元,秘密运浔,因此军饷无虑。公乃乘舰东下,亲自督战,京沪得以如期克复,厥功为不鲜焉。[6]
虽然宋霭龄见蒋介石这事很久以前在陈洁如回忆录中就被提起过了,但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本回忆录里边夸张的成分居多,孤证不举所以可信度不高。但是事略稿本出来之后咔嚓一下子把这事坐实了,可以前后印证的事情还有最初宋子文以军费相逼要老蒋到武汉去,但这次密谈之后却成为了老蒋的理tan财wu小能手;陈洁如在密谈之前一直在江西抚慰老蒋身心,然而在密谈之后却跟老蒋分开了等等。所以说如果蔡元培是清党的策动者,他在清党之前没有到江西与蒋介石密会一番就非常说不通了。
实际上传统四·一二叙事中大家主要将笔墨集中在上海让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上海乃是清党策动中心”的错觉。但实际上江西才是清党的主要策源地,1927年2月21日,老蒋在南昌会议上跟亲信定下了利用帮会势力在各地夺权的初步方针,而与武汉方面争夺大义名分等点子——包括召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开会——则在这次会议前后由陈果夫这样的“蒋记少壮派”给提出来了。不过这个时候蔡元培还在路上晃悠,琢磨着他的教育第一呢……
而蒋介石下定清党决心的时间其实很晚,因为直到3月26日他抵达上海时在公开场合他依然服从武汉中央。虽然这个过程中他与蔡元培等人有过几次会面,但根据后来记载来看蔡元培跟这位光头强者并没有过多的在清党问题上交换意见,态度激烈非要跟共产党决裂的乃是吴稚晖,如果非要在国民党右派元老中找一个清党的策动者的话,那么显然吴稚晖更合适一些
(吴稚晖)忿然以为非分裂不可[7]
从时人日记来看,蔡元培当时在党务问题上开口不多——这个很好理解,他刚回来不久,之前也没掺和两党前期的那些破事,眼下要决裂跟他有啥关系……大部分情况下他都是找各种老朋友各种唠,听的多说的少。你去翻当时的相关记载很多都是他从A的口中听到B的态度,然后表示哎呀好吓人——很多时候吴稚晖就充当了这个某A的角色,这大哥是真的反共魔怔人,屡屡出头点炮。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清党的状态是“两层皮”,吴稚晖这些党内元老实际上走的还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斗争路线,他们试图争取老蒋纠集国民党中央监委开会,弹劾共党份子——共党份子弹劾完毕之后再由右派中执委开会,开除共党份子。
但是老蒋想走的是由下而上的肉体消灭路线,由青帮流氓打先锋,以江浙财团为前期援手,在他所能控制的军队势力范围内发动各地党部的武装夺权——实际上从三月之后南昌方面已经开始这么干了。而他的下一步打算,是依靠日美等势力的支持进行军事分裂。
那么蔡元培也好,吴稚晖也罢,此时是否了解老蒋的肉体消灭与军事分裂计划呢?我倾向于他们是不了解的,因为四·一二中血债累累的“肉体消灭派”屠夫: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杨虎、陈群等等此时虽然已经被老蒋安排好了位置,但他们还不入“政治斗争派”之法眼:
白健生自嘉兴返省垣与敬之会商总攻击计划,予亦以各方情形及此后抵沪后之措施有所陈述,健生亦以为然,惟对于介石之用人,以为太无标准,而现时预委之上海交通、警察、电报、海关、兵工厂等皆不知为何许人,恐到沪后处置不易为虑云。[8]
“政治斗争派”与“肉体消灭派”的交集并不是很多,能了解整个事件全貌的只有老蒋、陈立夫等少数几人。而蔡元培作为国民党中资历较高、又在江浙历史地位不凡、于全国声明显赫却长期脱离革命实践留洋在外的元老,你非说他深度参与了肉体消灭计划属实非常扯淡。
不过他的到来对老蒋来说是意外之喜:他的资历够高,恰好解了老蒋的燃眉之急:因为实际上国民党内的反共运动已经进行过两次了,第一次是1924年6月中央监委谢持等人发动的“弹劾共党案”,结果被孙中山不疼不痒给挡回去了;第二次是孙中山死后由一群国民党老右派在北京西山整出来的“西山会议派”,像林森、居正、戴季陶、吴稚晖、谢持这些人原来都是西山会议派成员,这个派别反苏反共,分裂之后在上海成立了“国民党中央党部——此时依然还在。
然后有意思的来了,虽然西山会议派中的一些人——比如吴稚晖——眼下已经是老蒋清党计划中“政治斗争派”之核心人物了,但是老蒋并没有跟西山会议派和解!他甚至还在宣称要打倒西山会议派!
所以西山会议派并不同意整体加入老蒋的反共清党计划!
咱就说跟这群虫豸在一起你要能搞好政治就有鬼了……
西山会议派的缺席使得老蒋手上能用来充门面的国民党元老数量相对有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蔡元培成了他用来妆点门面的最好选择。从事后的走向来看,老蒋他们多半向蔡元培许下了出任要职为其站台,事后为他建设大学院与中央研究院让其一遂平生志向的宏愿。而蔡元培在吴稚晖等人的长期灌输下,此时未免也对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真的产生了一些偏见,所以双方从善如流,走到了一起。
让老蒋最终下定决心发动清党的导火索是4月4日的一则谣言,说武汉方面把老蒋给免职了。由于老蒋此时手上的实权只剩下了这个“总司令”,所以他被逼到了一个角落里:万一这个谣言是真的,那么他就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光杆司令。所以他迅速做出了发动夺权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则被掩盖在所谓的清党名义之下。
这造成了一个非常沙雕的事实,就是武装夺权的准备他做得比较充分,但是政治上的准备他做得就不那么充分。很简单的一个小事实就是四·一二都已经爆发了,人都杀了一批了,老蒋这边还在喊联俄容共,甚至沪上两屠夫杨虎和陈群杀完人之后在4月14日还给老蒋拍电报问“现在是否仍容纳共产党?对捣乱分子如何处置?”
……人都杀了你还咋容纳?拍个复活术跟他们讲兄弟咱们杀你就是为了小惩一下,以后别夺我蒋哥权了┗|`O′|┛ 嗷~~
由于肉体消灭派准备充分,但政治斗争派还在扯皮,所以关于清党的很多内容都是紧急补上的。此时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国民党元老最重要的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为蒋介石提供政治背书。而他人生中最大的黑点也来自这一时期:在四·一二之前你要说你不了解清党会有多残酷还有情可原,但是四·一二之后清党手段有残酷卑劣那是大伙都看在眼里的,你依然愿意为蒋介石提供政治背书在南京方面出任要职,在4月18日代表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给老蒋授印,还喊什么吾人应全力打倒共产党把守之武汉政府,拥护南京政府——那就肯定跑不了一个助纣为虐了。
至于四·一二以后他关于杀与不杀的一些言论,实际上意义真就不大——因为你对肉体消灭派的影响力度有限,你愿意说就说呗,我们又未必会听……
第二天早晨,蔡先生就把我叫到他房里,很严肃的对我说:我们万不能随便杀人!昨天那样办,太草率,太不好了!此后必须审慎!抓人,必须事先调查清楚,始可逮捕;定罪,必须审问清楚,证据明白,才可判决;杀人,必须其人罪大恶极,经会议决定,始可执行。青年误入歧途的很多,必须使人有个反省的机会才好。
但是值得注意地方在哪呢……在于蔡元培此后一直很坚定地站在老蒋一边,甚至27年8月老蒋下野时他还与老蒋共进退,老蒋复职之后他更是高喊“蒋先生复职以后……不独‘北伐’可以进展,而一切困难的问题,亦可解决”
“县长来了,青天就有了!!”
发现他像谁了吗?

这不活脱脱一个师爷嘛?
为什么他这么挺老蒋?八成是老蒋在大学院问题上给他许了愿——1927年6月13日,南京方面通过了设立大学院的提案,蔡元培受任成为为首任院长,同时他培筹建中央研究院的计划也被通过了。但是老蒋这个人,你也了解我也了解,你要说他重视教育,大伙肯定都不能信……
所以骚的来了,1928年6月15日,蒋以南京政府名义发表宣言,通告统一完成;8月,大学院被废置了。
蔡元培愤然辞职。
屎吃了,说好的一千万没有了?
其实蔡元培还算有一点点骨气,同时被拉上贼船的很多人只能将错就错,守着老蒋继续过日子了——不然还能怎么办?去投共?去投更完蛋的北洋政府?大家革命革了一辈子,而今花甲之年,就算被玩了难道还要继续造炸弹跟蒋介石干?不如看看风景,装作无事发生算了
好歹蔡元培还真的敢跟老蒋分手,分手之后还真的骂了两句呐!
(蒋介石)专横独裁,实为古今中外罕有,只要看他的政府,一切措施无不出自自私之心[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