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个回答

为什么说“免于被哲学打扰的人生是非常幸运的”?

木卫二
468个点赞 👍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近期在知乎看到为数不多高质量的提问之一。

“我真正缺少的是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在做些什么,而不是自己知道些什么...

我应该做的是找到一种对我而言为真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理念。”——克尔凯郭尔

“哲学”按英语词根来看意为“爱智慧”,而柏拉图说“哲学来自于惊异”,所以哲学是一种对于“本该如此“的怀疑。

而我对哲学有一种暴论:如果一个人的信念完美匹配于他的生活,而据此生活并不让他痛苦,那么他即幸福也不需要哲学。

虽然苏格拉底说“未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而往往是“经过审视后人生也不值得过”,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幸福的猪,我想做苏格拉底,但是痛苦的猪和幸福的猪,我觉得做后者也不错。


我想说两个祖辈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我喊他爷爷,他自幼父母双亡,一辈子不识字,但有个好听的名字,因为他的行辈好。生活在世代生活的宗族村落里,也还能活着。他的一生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他如同他养过的牛一般,一生都在面对土地,驱使他前进的似乎只有疼痛,不论来自前方还是后方,那些激烈与恢弘的时代变迁和他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唯一的区别就是家里有了电灯和电视。听不懂普通话,电视对他来说作用就是看半个小时本地方言播报的新闻。

他一生没有出过所生活的城市,除了下地干活和回家,直到他下不了地了,就静静地躺在为儿子修建用于结婚的房子里,冬天天晴的时候会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他不善于表达,同村的人都说他老实,以前农村条件差的时候有人要和他争地、争很多东西,他争不过,他也不说什么,直到家里儿子长大了,才好一些。

他就像一棵树,沉默着生长,沉默着生长,那些天他知道他要枯萎了,和他有交集的人的都来看望他,直到快要走了,他儿子问他还有什么想见的人,还有什么心愿,他说没有了。然后他拉着儿子絮絮叨叨说了很多从前的事情,有些他儿子知道,有些不知道,但是不重要了,只是埋在心里太久了,只是想说一说。

再然后,他枯萎的身躯燃烧了起来,又归于他面对了一生的青山与黄土,和他的长辈们一起,在那座山上。

这辈子他没和谁说过他过得苦,只有在他葬礼上,他的儿女哭喊着“现在日子好了,你怎么不再多在几年”

另一个故事的主角,我也喊他爷爷。

他的人生似乎更精彩一些,也是自幼父母双亡,也被同村同族人欺负,好像没什么不一样。但是他年轻的时候聪明,成分又好,建国以后被安排学了一些文化,后来能进单位上班,还入了党。再后来他退休了,他的档案却佚失了,他没有了退休金

他还是在村里当了好多届的支书,毕竟在他那个年纪,识字的人不多。他还有了很多孩子,孩子慢慢大了,他也慢慢老去。

他此生有个心愿:在村口修一座风雨亭,让过路的人歇歇脚,遮阳挡雨。他七十来岁的时候就准备修建,但是他没有退休金,只有一些自己辛苦攒下的钱,可惜不够。他长大了的孩子们知道他的这个心愿,每人凑了一些钱,亭子便在村口立了起来,不大,没有当地习惯的雕梁画壁,但是他很满足了,青石牢固简单,和他很像。

亭子上的牌匾写的是他的名字,但是改了一个字,是为避讳。其实那条路上步行的人已经很少了,开车的人也不怎么用得上,可是他觉得能为一个俩个遮挡风雨也是好的。我其实觉得,也许是他这一生为他驻足的人不多,亭子可以代替他为那些驻足的人遮风挡雨,也祈求他活了这一世的地方风调雨顺。

接下来的故事,就前面一样了,他也归于青山之中。

我不是很了解他们的过往,大概就只有那么多。随着年岁渐长,我了解了一些他们所经历的而我所称为“历史”的那段岁月,某天看到《芙蓉镇》中那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的时候,我想到他们,潸然泪下。

说回这个问题,“爱智慧”是好的,而有人为了“求真”,而有人为了“求存”,求真之人接触哲学,那么他们是幸运的,而求存之人接触哲学,他们是不幸的。

求真之人为更多智慧而欣喜,求存之人在现实与信念的刀坑中撕裂。

我更想说的是,这句话妙就妙在“被哲学打扰”这种表述中,一种被迫寻找某一种哲学思想来弥合现实和原有哲学信念的无力,一种寻而不得的钝痛,应当当的上一句不幸,而没有这样的经历,想必是一种幸运。

编辑于 2023-11-14 22:57・IP 属地贵州
极点狂人斯科特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