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的古代文化一直没啥兴趣,有时候好玩看了某些西方发掘出来的文物,假的不能再假。随便拿本教科书上的材料学理论就把这些文物打回原形了。
当然,还是只针对看到的某些文物,只针对西方文物爱好者吹嘘的一些细节来判断。
西方古文化爱好者会认为我们是民科,何新信徒之类的。估计这些人里面真没几个学理工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两千年是什么概念,不知道天然材料的微孔结构,更忘了初二物理的分子热运动,但凡听说过沁字也不会感叹古希腊文物的所谓完好如初了。
针对这个篮子,没有更多细节之前,我还真不太好下结论。
因为理论上确实有可能。
篮子的主要材料是纤维素,纤维素现在挺火的一个环保材料,因为易降解,对自然环境友好。
在干燥,隔绝氧气的密闭环境下,确实可以"完好"地保存几千年。
但是呢,纤维素自身有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大自然形成的那一刻就存在而不会根据年代不同而改变。不存在几千年前性能特牛逼,到了现代性能就菜鸡了。
具体来说,纤维素一个特点是蠕变。
所谓蠕变,通俗来说,只要受力就会变形。现实生活中,这种变形我们肉眼短期内根本看不到,但是放到十年百年这个范畴下肯定变形。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有一段竹子,主要成分也是纤维素,平时我们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掰弯它。如果我们在中间吊个很轻的东西,肉眼根本看不见它有什么改变,但是吊个两年三年,或许更长时间,竹子它弯了…
【这个蠕变其实大家平常也能遇到,比如挂面。很多人发现挂面拆开外面薄膜包装放段时间后会莫名弯曲,不管竖着,平着放都会弯,有些人以为是吸湿受潮了,有些人认为是挤压变形了,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蠕变,只要时间够长,变化就看到了。中国四千年前的面条由于机缘巧合处在密闭干燥绝氧的环境中完好地保存着,但是一旦接触到空气,转眼就化为灰烬了,不外乎就是叹口气的力量就足以毁掉它内部结构破坏后脆弱的平衡,还有水份挥发,氧化产生的内应力。当然纤维素比淀粉强度刚性都高很多,但自然规律都是一样的,还是那句话,只要时间够长…】
纤维素制品哪怕在干燥隔绝空气的情况下,仅仅自身重力,持续上万年,不可能不形变,外面泥土包裹阻止它变形,里面的泥土挤压也会让它变形,纤维素本身抵抗这种变形,就产生了内应力。
同时纤维藤编制品还有个毛病,叫应力松弛,就是编织时给予形变,在使用过程中会缓慢释放,有些藤编制品时间长了会越来越松垮就是这个原因,当然了,不太懂藤编工艺,或许古人早就发现这一现象,用特殊编织工艺来阻止。内应力又出现了。
内应力的存在会对纤维素的化学结构乃至物理结构产生效应,这里面具体的理论太复杂太难懂,所以我都还给老师了,一句话,就是内应力会对纤维素的内部结构产生破坏,哪怕再小再轻微,只要时间够长……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所以,在看我国考古专家现场挖掘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甚至会把文物连同周围的泥土一起打包带走,到一个更稳妥的地方再慢慢清理,这就是原因。
因为很多文物外表看上去挺好,而内部早已经腐朽不堪了。
看到国外两名大汉满不在乎地抬起这个篮子,感觉不太靠谱,但是,万一他们采用了其它方法,比如喷上专用保护溶液,使其表面固化一个整体而拥有比较牢固的结构呢?
所以,这个篮子,在没有更多信息前,我的答案只能是,
不知道。
………………………………………………
又及,刚在B站看到这个篮子的考古发掘视频,UP主强调B站之前一堆相关视频,现在已经全部删光,所以特意把珍藏的补发上来。
很可惜视频里面没有篮子发掘部分。
场景一,考古人员把古卷残片直接放在手掌中,用指头摊平,惊呼窝滴麻(纯空耳)。
场景二,考古人员用鹤嘴锄快速把洞内沙土直接刨进旁边的胶桶,一气呵成。
场景三,考古人员把刨出来的土倒进大吊筛中,筛得很卖力,和建筑小工一样摇个不停。
有兴趣的可以去打卡,友情围观。
【本来以色列篮子的视频很多,不知不觉已经很难搜到了,我单独发一次保留让大家乐呵乐呵-哔哩哔哩】 https://b23.tv/O7Qk2Fy
…………………………………………………
算了,我也不装了。之前回答里故意挖了两个坑,等待有人过来嘲讽我是民科,结果这么多天了,没人来,表示很失望,
还是给大家补充完整吧。
我前面一直强调纤维素在干燥,隔绝氧气的密闭环境下,确实可以"完好"地保存几千年。那么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呢,肯定会慢慢氧化降解,这里面的机理挺复杂臭长的,我就不说了,只要时间够长,渣都不剩了。这也符合大家的认知。木材么,足够厚,相对时间更长一些。
至于沙漠,很多人以为沙漠沙子够细,足以隔绝空气,而且流沙也会让人窒息,挺科学的。那么沙漠上倒一壶水,水呢?通过沙子间的空隙溜了。水能进,空气当然能进,这沙子还能是分子筛不成。在平均粒径0.2mm的沙漠中,其沙土的孔隙率48%左右,也就是说沙子里一半是空气。以色列篮子所在洞穴里沙子更粗,如果爱好者要辩解这洞穴深,空气不流通,所以绝氧,那古人逃避进洞穴是寻死么?考古人员是要殉教么,至少在现场视频里我没看到氧气罐也没看到通风管道。
至于新疆的同类文物,基本上都是在胡杨棺木里,而且棺木外面都是用新鲜牛皮裹住,等牛皮干燥收缩后,会把棺木包裹成一个密不透风的绝氧环境,此外,新疆棺木本身就小,加上各种陪葬物品填充后,里面的空气就已经很稀少了。
拿着两种不同储存环境下来强行对比,这叫碰瓷。
第二个,我提到了蠕变和应力松弛,产生内应力,但是在没有其它外力作用下,变形到一定程度这个内应力会慢慢释放完的,再次变形,变形量更小,应力更小,所以对结构破坏就小的多,比如一个相对的空篮子。新疆就是这种情况。
而且还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被西方爱好者故意误导了,以色列的篮子它是不是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出来的,因为足够大。那么新疆那些保存上万年的篮子有多大呢,放在手掌心里就能裹住绝大部分,所以才叫新疆小篓。从质量上至少相差两个数量级。那么小篓本身的重力蠕变产生的内应力么……
但是以色列篮子在填满沙土的情况下,这沙土它是空气么?
家在农村的筒子应该有这种生活经验,喜欢拿化肥袋装各种东西,化肥袋材料和纤维素同样的特性,它也是编织的。如果把空袋子放到屋里,可能几年都没事。但是一旦你装上粮食尤其玉米棒子或者沙土,可能没多长时间就从中间某个地方裂开一条口子了,如果幸运,你还可能亲眼看到它裂开……
因为看到高赞古文化爱好者再三解释沙子很细,所以肯定隔绝空气,实在忍不住想纠正,没想到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我拉黑了,我应该之前一直没理过他啊,真是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