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的战术体系有缺陷,无力与大陆正规军事力量抗衡。实际上万历时期这些明军打的很烂加之后勤不力,但依然能碾压有战术缺陷的军队。
倭奴所恃唯鸟铳。然三发之后,难继矣,其兵虽众,强者无几,但杀其前行一二百人,余皆望风遁矣。
这段东西还是N年前我从李朝实录扒出来发在贴吧上,没想到现在到处能看到这句话。
但是很多人转发的时候根本没琢磨这短短一段话透露了关键的军事战术要点,我再此略微解释一下:
1 倭奴擅长鸟铳,两兵相遇,先以鸟铳射击,但是他们的使用和训练水平不够,并未形成轮射,而是3排士兵各打一发后就没然后了。既然形不成轮射,那么面对麻贵的宣府骑兵一个冲击就被打的溃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麻贵所率㺚子二百余名, 皆持环鞭, 乱打如雨疾雷, 不及掩耳, 铳筒亦不暇放。 贼兵之走, 亦如我国人之走, 以此见之, 铳筒於马战, 亦末耳。” 上曰: “倭亦不及放炮耶?” 时言曰: “不及放矣。 走且不赡, 况能放炮乎?
同时,倭寇的鸟铳战术不仅未形成轮射,还缺乏对鸟铳手的近战保护的设计,也没有对付骑兵冲锋的相应战术。而戚继光在他的兵书练兵实纪中明确表示鸟铳手在敌方骑兵靠近后,需要退入战车内,然后刀牌手长矛狼筅前出战车肉搏。
2,倭奴实质上是少数精锐(各领主大名下的家臣“武士”)带领各自的农兵(足轻)作战(凑数)。而作战时精锐在前方布置冲锋陷阵。所以只要把这一二百精锐干掉,不管他后面有多少人,都会崩溃如鸟兽散去。
嘉靖倭乱时期也是如此,明军之所以在初期吃亏也是因为那些已经一百年没打过仗缺乏训练的南方卫所农民遇到这些少数精锐带着长刀直接冲跳过来的打法非常不适应,往往被倭寇少数精锐一冲就逃跑。
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
但是当戚继光等抗倭将领稍加训练,只要把这为数不多的精锐冲击抗住打垮,不管对面倭寇有几千还是几万,都是乌合之众,就可以摧枯拉朽,打出非常逆天的交换比。
此贼精兵七千, 而带甲者三千。 此贼七千, 足当倭奴十万。
这才是李如梅说奴酋七千可以当倭寇10万的原因,因为努尔哈赤一直勤恳训练,在万历朝鲜战争时期,努尔哈赤兵虽然不多,但其训练出来的这一万人都是战兵,而不是随便拉来凑数的。(可参考我以前的一个回答如下)
可能比朝鲜二十万倭奴里的全部精锐加起来都多。
兵贵精不贵多!
可惜二十年后当老奴能拉出6万战兵的时候,明朝在辽东却凑不出6万战兵.…直到明亡都没凑出这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