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回答

万历援朝时候,明军和日军到底各是什么水平?

潇洒哥
2个点赞 👍

日军发挥出了他应有的水准,也是冷兵器时代日军能发挥出的最高水准,但在这个基础上日军的弊病也很明显,且一直明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就是日军并非拧成一股绳,而更像是北洋政府那样靠一堆军阀(大名)拼凑的所谓联合部队。

至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明朝其实早就在走下坡路了,只是张居正让它回光返照抽抽了几下。你可以说明朝上到朝廷下到地方这整个系统有问题,但不能说明军有问题,就明军的整体实力高出日军不知道几个档次,日军除了守城和火铳对明军略有优势外,在火炮,武备,骑兵,水军和野战方面日军是被明军碾压的。

一方面是体量上的碾压,一方面是经验及技术上的碾压,比方说骑兵部队,日军在此以前见过最强的骑兵也不过是连骟马都不会的武田赤备,而明军的辽东铁骑那是常年跟蒙古人掰腕的,说个弓马娴熟毫不过分,在骑兵的数量,马匹,战术和经验上日军完全摸不到明军的边。同样的还有火炮,日本并非没有火炮,但日本本土的路况极其糟糕,转运火炮的成本也相对应的极高,故而日本对火炮的运用及火炮的数量也远不如明朝。

但这场仗之所以打得如此难舍难分,在于本来占据几乎完全优势的明军内部出了问题,明军一开始对打这场仗就不上心,可以说除了皇帝本人和少部分主战派,大部分官员其实并不希望打这仗,理由很简单,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别说晚期明朝没什么银子,就刚不久还跟播州杨应龙和宁夏孛拜打了两仗,你说朝廷那些把持府库的官员愿意掏银子出来吗救朝鲜吗?而这一思想被同时带入了明军的上层指挥。更何况明军内部也存在南北军,地方派系,私兵和官兵的分歧,大员呢还想着争功,朝鲜王廷那边也出工不出力,甚至为了想着快点光复,疯狂给明军送假情报,使绊子,况且明军的粮草供应并不比日军容易到哪去,朝鲜本土赤地千里,明军的粮甚至得从辽东转运过来。

所以结论就是,日军本来可以使出七十分因为各种原因使出了六十分,而明军本来可以使出一百二十分的力,但偏偏搞成了八十分,弄得在朝鲜打了两次,打了好几年。

而这一仗更多的是改变了东亚的格局,朝鲜本来文恬武嬉按理是要覆灭的,却因天兵强续一口命,导致朝鲜文恬武嬉一直到近代,日本在明朝吃大瘪后,作为当事方的丰臣一派在二十多年后输掉了江山,而继任者的德川幕府则放弃了对外扩张,一直闭关锁国直到黑船事件。

最后就是出力不讨好的明朝,这场战役对明朝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一方面加重了明朝的负担,另一方面则削弱了辽东军的实力,坐视女真做大,为四十多年后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发布于 2023-07-04 18:50・IP 属地江西
玫瑰亲王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