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口才就非常好,拥有超强的演讲能力,我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在所有级别的演讲比赛里通杀,一直到荷尔蒙旺盛的青年时代,我同样侃侃而谈,包括对女孩说的甜言蜜语,我一直就是语言上的天才,我非常善于表达,这是我的天赋。
事实上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在人际关系上,大概都是饥不择食的。对朋友恋人的需要,相当迫切。彼此一见倾心,把自己一二十年的故事和发生缘由拿出来大讲特讲,从文艺作品聊到喜欢的艺人偶像,吃饭睡觉看展看电影写功课晒衣服打游戏,所有的事情都部分参与或者全部参与,有时候小部分相处画面太愉快,或者大自然的光与影给了某个画面滤镜,甚至会让人打算参与对方的人生。可是热情消耗完了之后,总是相当难以为继,因为擅于与人相处的人,总是喜欢人,却不太能忍受独处的自己的,所以精神世界的匮乏,是普遍现象。而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意识到,想获得这些知识或者能力,需要大量的付出时间和自我修炼,可以理解成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像高考刷题一样,天赋固然重要,勤奋依然是唯一可以选择的路径。那些好闻的味道,总是来自于孤僻的野兽。这件事其实很难承认。就如果我在这段关系中一直是“产生对话需求→提起话题→获得对方反应→从对方反应的话题捡起来再提出新话题”这种打网球时的不断出球、接球、捡球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给”的、“主动”的那一方,当然不能说明我是什么“舔狗”或者“倒贴”或者“cheap”(这三种定义人的标签都相当糟糕),这实际上意味着,一方面我已经训练到了大部分的人际关系相处技巧,而我不断地对这些人的话、对与这些人相处的方式与画面不再期待,也就是他们的应变模式和思维逻辑已经固定到可预测的地步了,他们很难再给我惊喜了。
现在上了岁数,很多见过我的朋友都说,王老师你是一个特别沉默的人,也不太喜欢说话——是啊说话多累啊。我甚至连睡女人都不想多说太多,一次对一个人说话效率多低啊,一次对100万人说话,多好啊,效率高啊。我对当保险销售员没有任何兴趣,我只对能够产生巨大长期价值的事情感兴趣,我是个长期主义者。
韩寒语言犀利,但实际上真人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腼腆。欧神文锋犀利,但实际上真人在生活中非常温和。当然,生活中温和,和做生意的时候是两个概念。做生意是必须要追求极致的。
但是他们一到写字的时候,一到演讲的时候,就会完全变了一个人——因为,一对一的沟通, 是平等的,永远不是主角,只有一对多的时候,你才是主角,你才能发挥商业效率。
真正的性格外向——是你可以用更高效的传播方式来表现你自己,而不是你对朋友有多热情,而不是你对一个客户有多热情。永远记住这句话。
你是属于全世界的。真正优秀的人他的时间和精力从来都是属于全世界的。一对一的交流对我来说远远不能满足了,所以我选择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