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付首席的演讲越多,反而焦虑越少了。
就像某些观点你第一次听说,会觉得很吓人很焦虑;但如果接下来的2年还是听同样的观点,又或者只是换个不同的角度来叙述相同的观点,那对这些观点就会逐渐脱敏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你从2年前开始留意付首席的各种演讲、访谈、视频节目,不难发现他的观点是高度类似的。而且这些观点没有太强的时效性,所以如果你把他1年前的演讲放到现在,又或者把现在火的演讲放到1年前,其实并没有什么违和与分别。
然而对于一个经济学家来说,时效性不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你来验证原有的判断是否正确,采取的政策是否有效,环境是趋向恶化还是有所缓解。
如果观点跟一年前也没什么两样,也没有加入什么最新经济环境的解读,那对于花钱请首席出台演讲的主办方来说,作用是什么呢?那还不如直接放录像。
付首席反复提及的主要观点,概况起来有这么几条:
- 谈论国内主要围绕债务率与老龄化展开,由此将出现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寄希望于出海。
- 谈论日本主要围绕巴菲特,海外资产,债务率减轻展开。
- 谈论美国会谈到科技创新,金融定价权,低利率一去不复返,未来会呈现出高利率、高通胀、高增长。
有些说的不错,像谈国内房价问题的时候,说是老一辈用房产置换了年轻一辈的未来,这都很能引起共鸣。但无论是债务率还是老龄化,这些都属于已知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看这些问题是否会加剧,政策是否有效等等。而总是围绕原有的问题去论述,除了引发焦虑,对于未来并没有多少帮助。
况且,一个人能正确指出问题,那是否意味着他给出的方案与结论就是正确的呢?参考柴静的《穹顶之下》,问题都是客观存在,描述问题时我忧虑愤恨、痛心疾首;而说解决方案,那就是国企问题,市场化不够。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吗?描述问题是容易的,也不难找到共情点,但怎么解决问题,反映的不一定是问题,而是演讲者的价值观。
目前,正因为从居民到地方政府的高杠杆,所以长期来看,利率下行是一种必然。同时我们作为制造业最大国家,在产能满足全球的同时,市场却面临西方封锁,所以通缩的压力也是长期存在的。而低增长相对于当下的经济体量与过去的高增长来说,放缓也是情理之中。“三低”的说法在我看来并没有太大问题,只是说这个低增长是相对于过去的自己,还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看多与看空中国会有不同的解读。
而看好日本和美国,这就是我认为有分歧的地方了。像比较逆天的,在最近这次火了的演讲当中,付鹏说的是日本老一代死去,让代际之间的分配好转,仅仅靠存量也能过得不错;所以他安排自己的儿子去日本读书,准备给日本富人当上门女婿。
老人消费能力不行,得靠年轻人,这个说法乍一看没问题。但仔细想想,老一辈去世并不是把财富分配给普通的年轻人,更不会是外国人,而是给了自己的儿子、孙子,财富还是在家族内部。王思聪这个年轻人再怎么比王健林这个老人会消费,那终究也只不过是一个人,能多出多少消费吗?这种财富分配的变化,对于整体的经济有什么促进呢?这种分配还不如遗传税,居然成了看好日本的理由。
至于美国,目前也能看到降利率并没有那么顺利,究其原因是对于通胀的担忧和目前就业数据还不错。但这并不是说美国不想降息,无论是为了降低庞大国债的利息开支,还是为了吸引制造业回流,防止资金躺在银行吃利息,又或者为了股市的估值上涨,美国都不会希望把利率长期维持在高位,这对于高增长是一个巨大的阻力。
为什么说对于付鹏看的越多反而焦虑越少,因为他的观点来来回回还是那些,没有新的论点与论证,一切情绪都已经price-in了;更何况不少观点在细究之下还太符合逻辑。
其实这类经济学家或者财经博主的内容看多了,还是能总结出一些规律。
如果你看多中国,那就谈科技创新,产业突破;
如果你看空中国,那就谈债务率,老龄化。
如果你看多日本,那就谈巴菲特投资,海外资产;
如果你看空日本,那就谈产业停滞,巨额国债。
如果你看多美国,那就谈科技垄断,金融霸权,AI与马斯克;
如果你看空美国,那就谈制造业空心化,治安与民粹,巨额国债。
每个国家都可以说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相信什么完全取决于你选择什么样的侧面。
如果一个人只给你看一面而隐藏另一面,甚至说另一面根本不重要,那至少你应该意识到这样的观点更多是为了宣传,而不是为了告诉你全部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