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从一个更底层的逻辑切入:教育扶贫的初衷与现实的撕裂,本质上是中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缩影。
张校长的故事被包装成“燃灯神话”,但剥开道德滤镜,楼上各位的摆事实讲道理,清晰的指明了她的教育实践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刺破传统性别压迫的脓疮,又无意间划开了阶级矛盾的伤口,所以才会有这样大的争议。
“女性优先”的扶贫逻辑,为何反而激化了性别对立?
张桂梅最受争议的一点,是将“拯救女孩”与“否定男性”捆绑叙事。
华坪女高只招女生、降低录取门槛、用“我生来就是高山”的校训激励学生——这些举措在贫困山区(比如云南农村女性文盲率曾高达40%)确实有破冰意义。但问题在于,当舆论将“女性教育权”简化为“让女孩考大学当白领”时,实际上掩盖了更深层的阶级矛盾。
举个例子:
云南农村辍学的男孩比例远高于女孩,但他们的困境很少被关注。为什么?因为社会默认“男性可以外出打工糊口”,而“女性必须靠读书改变命运”。这种逻辑的本质是用性别议题替代阶级分析——
- 女孩被教育“逃离大山”,男孩则被默认为“劳动力后备军”;
-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