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肯定是有顶级词作者的,但我理解提问者的疑惑。
比如乔羽。
要知道,在港台流行音乐起步的最初,作词的难度高于作曲。作曲可以模仿外国歌曲,而作词没有可模仿的对象。于是你能看到,最早的歌,很多直接用了诗词作为歌词。
乔羽的歌词,就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向两岸”这些,给了他们巨大的启发。由于当年这种歌在那边属于禁歌,据说他们最早是从马来西亚华人那听到的。
可见乔羽不但顶级,而且具有巨大的开创性,从这方面来说,后来者很难与之相比。
但我也理解这个提问,因为港台词作者有他们独特的,不同于乔羽的意义。
从80、90年代的港台,一直延伸到目前的整个中国,最大的主题,是城市化。而港台的词作者,对“城市化”做了非常好的表达。
就拿所谓“情情爱爱”的情歌来说。
比如邓丽君的情歌,歌词里,女性的姿态往往比较低,“记得我的情记得我的爱,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总让人觉得女性是男性的附属物。
但因为城市化,新一代的都市女性,听不了这些歌词了。于是情歌变了。
李宗盛说,他歌词中假想的女主角:有经济能力,独居,善良,可爱,敏感,同时又有点矫情,生活大体上过得不错,感情上有些挫折或遗憾。他歌词中描绘的,就是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女性。《梦醒时分》这样的歌一出来,就能席卷整个市场。同时再观察和李宗盛合作比较深的那几位女歌手,陈淑桦、林忆莲、莫文蔚、包括梁静茹,她们的气质风格也符合李的描述。
与情歌里的女性一样,情歌里的男性形象也发生了转变,姿态开始放低,出现大量苦情歌。拿今天的话说,就是“舔狗之歌”。这种变化也是同样的逻辑。
简单的看,写的是“情情爱爱”,而实质上,港台词作者很好的描绘了,那个特定社会进程中的情感故事,这种故事放在其他社会阶段,是不成立的,比如今天的男生,就听不了那会的男性苦情“舔狗备胎”歌。这些歌一半是情歌,一半是社会的变迁。
港台歌曲里,当然还有其他主题,比如朋友、奋斗、成功。跟情歌一样,所有的主题,都建立于明确的“城市化”这一前提下。甚至一些小众逆向的,田园方向的主题,也是在讲述,城市化后,郊区、农村的样子。
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文化,重要的特点,就是能承载社会变迁。就像聊到爵士、摇滚、民谣、朋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个时候美国是不是在腾飞,是不是在萧条,是不是在打越战。流行歌的风格、内容,经常是与所处时代有很深的绑定,绑定越深,越能激起共鸣。
港台歌词,很好的与“城市化”进行了绑定。
因为整个中国,现在还处于城市化进程中,所以我们其实非常容易和港台的优秀歌词产生共鸣。而在大陆,能把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心里那些小心思,描绘的像林夕、黄伟文那样好的词作者,确实太少。
所以,其实不是咱这没有顶级词作者,是我们这的顶级词作者,不容易跟很多人产生巨大的共鸣。话句话说,就是:我觉得你写得好,但我觉得你写的不是我的心里话。所以,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成立的。
疫情时,我无意间听到一首歌,叫《早知道在家待这么久》,里面有句词:“早知道村里封了路口,我就不该租车回家装富有”。我听到那一刹那,心里只有一个反应:牛X。
厉害的还是有,确实有点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