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词属于文学范畴里的浅层,属于文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而港台能称得上是文学的主要就两类,言情和武侠,武侠里面只有古龙是香港本土的,言情李碧华算是香港本土,台湾本土拿得出手的文学作者基本没有,琼瑶大陆过去的,三毛大陆过去的,余光中大陆过去的,席慕蓉大陆过去的,席绢算是台湾本土的吧。
中国文学在大陆这边的深度和广度那是港台地区望尘莫及的,古时候咱就不说了,民国时期的鲁迅、老舍、茅盾、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巴金、钱钟书……这些也不用多说了吧,解放后大陆这边的左翼作家联盟继续发光发热,丁玲、艾青、吴强、杨沫、臧克家、贺敬之、魏巍这帮人,改开之后朦胧诗大爆发,海子、北岛、顾城、芒克这一大帮,当代小说有贾平凹、莫言、王朔、余华、刘震云、路遥这一大群,写童话的有郑渊洁,写科幻的有刘慈欣,写官场的有周梅森,写探险的有天下霸唱,写历史的有当年明月……
所以请看,大陆的文学世代是没有断层的,而港台的文学世代,基本是1949年以后的断崖式增长,原因相信大家不言自明。而且港台这个断崖式增长的天花板恐怕还够不着大陆这边的地板,因为港台那边的文学基本以商业为导向,而忽视了文学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文以载道。所以如今可以看到,港台的文化世代是断崖式下跌的,大家有听说过什么港台的新生代知名作家吗?我是没听说过,所以过去港台的“文化繁荣”,其实只是吃了一波49年大陆文化输出的红利,如今红利吃完了,又恢复其本来的面貌。
要有顶级的词作者,得先有顶级的文学土壤,港台地区的文学土壤显然比大陆这边的贫瘠多了,别的不说,台湾可能对鲁迅、张爱玲、钱钟书的作品会简单涉猎涉猎,左联那一大票他们是提也不敢提的。
有了顶级的文学土壤,才可以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词作者,像田汉、乔羽、王健这些老一辈的,中生代的有陈哲、陈小奇,新生代的唐恬。但为什么大陆这边还是感觉顶级的填词人少呢?不是大陆的词作者不够优秀,恰恰相反,是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在大陆要做到顶尖,像田汉、乔羽这种的,得做到万里挑一,而林夕在香港可能只做到百里挑一就行了,所以说大陆的人才太多,光靠填词打响知名度的难度超过港台十倍百倍,比如说《军港之夜》,这首歌耳熟能详吧?但是他的填词人是马金星,老百姓谁认识他?不查不知道,他还填过《泉水叮咚响》的词,我不说你们谁知道?假如马金星和林夕水平差不多,但在大陆,像马金星这样的词作者可能有千八百个,这首歌是马金星填,那首是牛金星,另一首又是杨金星……而在香港,像林夕这样的作者就一个林夕,没有陈夕、王夕,可不都来找林夕填词,一来二去名号可不就打响了?
所以,在大陆,词作者除了少数顶级的大师以外,大量的词作者只是把填词当作业余爱好,没法像林夕、方文山这种把填词当成饭碗的,这就回到了我开篇说到的那句话:填词属于文人的休闲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