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想法是,你们得猜朕是什么意图,猜对了就顺着朕的意图干,猜错了你们自己背锅。整个《大明王朝1566》都在说明这种政治关系。比如改稻为桑,需要坑老百姓还是坑富商,朕不便表态,表态了就“罪在朕躬”了,你们想法子把钱找来就行。
补赵贞吉也是一样的。我要是说出口,将来赵贞吉要是不合意,我还怎么责怪你首辅徐阶?岂不是还要被你徐阶反问我是我要的人?所以还是你徐阶先把这口锅背起来再说。结果呢?徐阶不想背,张嘴直接提问,嘉靖避无可避,只好正面认可,但是很不高兴。“很聪明”意思是你猜对了,“严嵩就不会问”,意思是你看看严嵩为啥能得势那么久因为他愿意替朕背锅。
内阁怎么配,这是一个缩影,就作品来说一是侧面描述崇祯这个性格和政治手段,二是知微见著说明整个朝局坏掉的根本原因。事情最后坏到不能再坏的时候,海瑞激烈地点破这一切根源都在于你嘉靖太贪了又不担责,使用权术驱使爪牙帮你贪,揭下了嘉靖的所有伪装,让“神”暴露出了“人”的本质,把嘉靖气的一口老血。
当然作者想表达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种的不健康的政治关系其实又非常常见。知乎上就有一大把,“领导暗示我叫我干违法的事,我该不该办?”知乎上的回答很简单,让领导签字,或者让领导至少直接表态。当然,作为普通工作人员,这样的思路很直接,但是不经他人事,不知他人难。真正做事的人,难点难道在于不知道怎么避免坐牢吗?领导虽然没办法逼着你干,但是领导能选出那个愿意干的人来啊。奖励、晋升,我给那个愿意背锅的人好咯。可是这样时间一久,官场上不就全剩下那些愿意为领导当白手套的了?朝局,可不就坏了?
前不久我父亲的一位老同学(正厅级)被省纪委办了,公开金额也就几百万。父亲与我聊起不甚唏嘘,说都到这级别了,又不缺钱,干嘛还要参和这些事呢?几百万块,还顶不上他分的房子嘛。我说我这几年看懂了,你要是不是愿意干那些事的人,压根就放不到那个位子上。在你还是副厅的时候,正部给你使个眼色,你瞧我侄子来这里做生意了,支持不支持?支持?挺好,政绩突出,提正厅一把手。不支持?没关系,善于搞学术研究,个性严谨,发展经济的思路不开阔,去学校当边缘副厅吧。你说换你在那位子上怎么办?能怎么办?
好了,换到正厅这个角色上,你都已经替领导把手弄脏了,你还需要坚守自己的清廉吗?有意义吗?能避免坐牢吗?甚至有时候,是咱大侄子先把100万放到你面前,你明明知道100万在这盘生意里面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可是你收还是不收?收了,好,你是我一伙的,就可以深入合作了。不收?哦,原来你不是我一伙的……
当然,按照高翰文读的圣贤书,这钱你可以不收,生意可以不给面子,那你就按照高翰文的剧本滚蛋嘛。让个把领导滚蛋还不简单?照样是一个眼色,有的是人愿意按照我的意图写举报信。那圣贤说了你可以不当这个官嘛,“独善其身”。可是“独善其身”又有什么用?那些愿意冒点风险升迁的人有什么错?甚至个别理想信念坚定的,愿意带着污泥升上去,再多少做点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百姓的事情,有什么错?你独善其身,无非是把位子让给比你更恶劣,更舍得出卖道德和百姓的人罢了,有什么用呢?
可是一旦弄脏了手,很快就模糊了道德的界限。时间久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干什么了。
你徐阶就能不替嘉靖捞钱了?你胡宗宪就能不向严嵩表忠心了?你戚继光就能不给张居正送钱送女人了?朝局很糟糕,根子在哪里?海瑞来揭秘,可惜没啥用。
《1566》以生动的多视角描写,揭露了政治生态建设的深层次规律,其被誉为第一政治神剧,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