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想要成熟的人更成熟。
让想要自恋的人更自恋。
让想要单纯的人更单纯。
让想要焦虑的人更焦虑。
由于信息流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所以实际上,喜欢看什么内容,平台就会推送相关标签的内容。
信息流并不知道用户的目的,只能通过用户的操作来判断喜好,这样如果用户被某种情绪驱动时,就会加强对这种情绪的迎合。
比如安慰剂类型的爱与接纳,这种东西唤醒了自我认同高估(道德感、优越感、对冲自卑和焦虑等)的共鸣,用户喜欢看,信息流就会一直给予这些内容,久而久之,用户就会变得更加不注重实际解决问题,而安于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会变得更加单纯而躲避博弈的真相。
但在很多情况下,用户的自主意识非常强烈时,可以规避信息流的这种强烈驯化。
比如,用户有强烈的危机感,很希望获得在认知以外的内容,他会寻找明显的,在自我认知以外的内容,并关注这样的内容源,并对【尤里卡】(可以视为醍醐灌顶)和【可执行】的内容成瘾。
会非常关注获得知识的可理解性、原理性,并不惧怕实践操作。
这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人持续迭代成长的契机,副作用是这个过程会有被虐的感觉以及【规则类怪谈】加剧危机感。
真正想要成长的人,就必须在心理上有足够的韧性来抵抗这种副作用。
因为自欺的舒适感所带来的人格平衡,一旦打破,会有很多痛苦。
于我而言,知乎对我的帮助很大。
在输出很多内容,以及与知友交流之后。
非常深刻的告诉了我,人类的多样性,以及我们对于他人的期待要放到足够低。
也非常明确的告诉我,每个人都有其被忽视的某种卓越潜力,也都有应该忘却的不堪经历。
很多提问和咨询的问题,被回答的很泛滥和【正统】,但实践无用,这逼迫我自己必须去更深更冷漠的思考其底层逻辑,并逼迫我一定要想出可执行的应对措施,再去输出回答。
这个过程就变成了,对自我的拆解、复盘,以及最大化的要求“道”一样的思考。
这种循环的意义其实很大,也许能够促成更加包容、去标签化的自我。
以上。
这些就是知乎的魅力吧。
也许还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