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常看知乎会使人更加成熟吗?/
共12个回答0条评论

经常看知乎会使人更加成熟吗?

时一
排序方式:被封时间
时间排序由新到旧
  • 9 个点赞 👍

    不太可能,因为对一件事,一个板块的认知是需要系统化学习才能达到认知提高的目的,

    指望看到一个回答就灵光乍现的成熟,那是不可能的。

    我个人认为99%的人不会用知乎,注意,我说的是用知乎,不是玩知乎,玩知乎随意,开心就行

    说一个细节吧,你们看了一篇高赞回答,感觉好有道理,干货满满,点个收藏,为了以后学习,为了以后用得上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回头再看自己收藏夹的概率有多大,

    我觉得大部分人是不看收藏夹的

    真的就和一些大v回答末尾的一句话: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呗。

    当然,能最后留这话的大v我觉得都是写故事爽文的,不然没必要求赞,真的实用且有道理,人家会点赞收藏的。

    但是在知乎,故事性爽文价值不大,至少我对爽文的价值是不高看的,有些人看着爽的,给个赞,毕竟给情绪价值了嘛,再关注一下,粉一个。

    可是!看爽文能看成熟么?

    爽文有吸引力,但是爽文现实么?

    你收藏夹的东西,你回头看过么?不看留着干嘛,搞个收藏夹干嘛呢?

    既然你能去收藏,说明你觉得这回答有意义啊,

    有意义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呢。

    有些回答,哪怕高赞,你最开

    查看全文>>

    实践出真知
  • 1 个点赞 👍

    当然不会。知乎本来就是个社交娱乐软件,和B站抖音没什么区别,图个乐呵的,怎么会让人变成熟呢?

    查看全文>>

    天上云游
  • 0 个点赞 👍

    这个问题呃,成熟是自己经历出来的。

    查看全文>>

    煜惟
  • 0 个点赞 👍
  • 0 个点赞 👍

    知乎上的人,输出是大于输入的。

    查看全文>>

    西屋书集
  • 2642 个点赞 👍

    如果你爱他,就带他来知乎,因为这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就带他来知乎,因为这里是地狱


    去背包旅行

    去健身

    去学习时尚,

    去文身

    去泡有马甲线的妞

    去尊重同性恋

    去独立思考

    去一年读几百本书,看几百部电影

    去一线城市工作生活

    去国外见识更大的世界

    这里有为民请命的律师

    这里有舍身求法的警察

    这里有埋头苦干的科学家

    这里有仁心济世的医生

    这里有笔耕不辍的作家

    这里有任重弘毅的公务员

    无数妹纸汉子减脂成功,路人逆袭

    无数妹纸汉子抽烟喝酒泡夜店但又可以扶老奶奶过马路

    无数妹纸汉子三观相同,一见钟情,从来不用担心玫瑰与面包

    无数妹纸汉子都才华横溢,惊为天人

    无数妹纸汉子都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了那个让自己惊艳一生的人

    这里有中国的脊梁

    这里有金庸的快意恩仇,琼瑶的生死缠绵、

    这里有诗和远方

    这里有公平,正义,自由

    这里有公民意识,社会契约

    这里有怕什么真理无穷的胡适

    这里有既想得多又读书多的杨绛

    这里有手植枇杷树的归有光

    这里有贵乎,你国

    哦……

    这里还有蛤声一片

    可是,这里唯独没有你


    你在二三线城市上学

    你穿着真维斯,美邦,森马

    你学校的县城连健身房都没有

    你周围的改娥和翠花,没有听说过马甲线,只听说过马甲

    你甚至不知道你周围都有同性恋,因为他们怕被同学戳着脊梁骨骂死

    你想去旅行,文身,出国

    可是回头看看老爹老妈都在为生活苟且
    你怎么好意思说出诗和远方?

    你周围的律师接案子的时候大包大揽,结果案子办不成,钱花了一大堆

    你周围的警察叔叔,经常笑着接过那些流氓痞子的烟

    你周围的医生,做手术之前,人手一个红包

    你周围的老师,上课不讲东西,重点都放在自己的补习班里

    你周围的作家只是在作协混吃混喝的酒囊饭袋

    你周围的教授,拿着国家的经费,好几年屁也放不出来一个

    你周围的公务员,盖一个章要折腾你跑七八次

    你周围的胖子,没有一个逆袭成功

    你周围抽烟喝酒泡夜店的女孩,她们似乎也只会抽烟喝酒泡夜店

    你周围因为房产证多少情侣都,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你周围多少的男生LOL,女生追韩剧

    你想一见杨过误终身,却不知道去哪见你的杨过


    这里没有先生笔下的「脊梁」,只有先生笔下的「看客」

    这里只有眼前的苟且

    这里只有猜忌,傲慢,愚昧

    这里只有乡愿与民粹,专制与官僚

    这里有「老子祖上曾经阔过」的阿Q

    这里有「捐门槛」的祥林嫂

    这里有「买人血馒头」的老栓

    在这里,连搬动一张桌子都是要流血的…………

    这是一纸魔鬼的契约

    让你见到别人在过着宝马香车,美人如云的日子

    自己却穷困潦倒,坐困愁城

    自己的生活里似乎只有还房贷,写文案,挂科,失恋

    或许……

    我的一生只能这样吧…………

    可是……可是…………………………

    你在这里知道了「屠龙的勇士已经死去,而少年的热血还在燃烧」

    你在这里知道了「已知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你在这里知道了「认识生活真相以后依旧热爱生活,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你在这里知道了「没有流过血的手指,弹奏不出世间的绝唱」

    你在这里知道了「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你在这里知道了「正视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才是真正的勇士」

    你在这里知道了「不能把自己的世界拱手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面对千军万马,你却孤身一人


    坚持?还是退却?

    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疯魔,不成活

    记得《爆裂鼓手》里的安德鲁吗?

    不想成为无名之辈,那就拿命来换吧!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
       it was
    the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我们正在直登天堂;我们正在直落地狱。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查看全文>>

    长街卖弓人
  • 461 个点赞 👍

    现在的知乎,应该大概不会了。

    我是14年玩的知乎,当时的知乎,可以说是惊为天人。

    说真的,我当时看知乎,能比现在刷抖音还沉浸。

    尤其是我印象很深的是,王之鑫(已经退出知乎了)写的科研天赋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那个回答让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还有一个人,写的是四一二反革命反革命政变。

    那个回答讲的意思是,这个事件从长远看,掏空了国民党的组织根基。

    结果,评论区有人不服,和答主辩论。

    而且,那个人查的是百度百科

    底下一众人对他进行嘲笑,结果,那个网友也没有生气。

    还是在认为。

    我记得答主态度也特别好,觉得他虽然百度百科,但是态度非常认真地在辩论。

    那个时候的知乎,真的是,你随便点开一个回答看,都是有收获感的。

    哪怕是抖机灵,都抖的让人拍案叫绝。

    我看有人说,看知乎可以使人装逼。

    说实话,现在的知乎,连让人装逼这点都做不到了。

    14年的知乎,是真的可以让人装逼。

    比如,那个知乎著名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底下,我看到很多清北、哈斯麻普学校的一些天才。

    比如,北大一学生,考前头一天晚上,才想起来没学过线性代数。

    然后在楼道,踩着声控灯,随便看了看书。

    然后考了99。

    还有知乎著名的那句话“你考99是因为你的实力是99,我考100是因为这张卷子就只有100”

    那个时候,年少不更事,看到这种言论,总觉得非常牛逼。

    装逼的效果拉满了。

    可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真的非常不喜欢这种言论调调。

    充满了学生思维。

    现在的知乎氛围,早已变样,你越来越难以找到优质的回答了。

    那种看完让你收获满满的回答、评论,也如同沙漠中找一块金子那么难了。

    更为可惜的是,评论区充满了阴阳怪气。

    充满了人身攻击,而不是针对你的回答内容本身,来进行批判。

    别的不说,就拿在知乎上被人看不起的小红书来说吧。

    小红书的粉丝质量,比知乎好多了!

    小红书的粉丝的商业价值,也远远超过知乎。

    而且,让我感到担忧的是,知乎上大学生数量很多。

    很多知乎的风气,会对大学生产生很负面的影响。

    有些答主,为了流量,也故意迎合那种风气。

    比如,躺平风,批判资本家,粉红。

    只要你说,要努力工作,立马一群人上来攻击你;

    只要你说,马云、曹德旺、任正非怎样怎样,一群人立马阴阳怪气地说这是资本家,你怎么能替资本家说话呢?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让人成熟。

    如果大学生带着对社会的这种认知,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

    说实话,我挺替他们感到悲哀的。

    知乎不是全世界,知乎不是全部生活,知乎甚至不是意识形态的主流。

    要勇敢地走向现实生活。

    多碰壁,多遭受打击,多挨生活的捶打,才能让人真正成熟起来。


    我是本宽,我的其他优质回答:

    发布于 2023-02-28 08:49・IP 属地河北

    查看全文>>

    本宽
  • 131 个点赞 👍

    根据我的经验来看,知乎用户都是一些高知分子为主,也就书学历普遍高。


    一些大专生少数用知乎的用户也比较机灵,比如其懂得自己开个工作室,自己懂得如何拍摄摄影,推广运营自己通过小红书接单,抖音接单摄影跟拍之类。


    相反自己的本科一批,甚至211女生都连知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基本都内向,眼界,见世面浅薄,没啥见识,和人接触略显生疏。


    知乎的用户其价值观都相对比较现代化,比如知道农村考大学出来的都不容易,家里人都拖后腿,帮不上什么忙,反而处处限制着自己。

    知道农村流言蜚语多,知道小农经济思想意识。


    找工作适合相对容易避开传销之类,对自己人生有比较明确,明显的规划。


    知乎是人人都能码字,书写表达的一个平台,全网来看里面用户知识面,见解,经验最高。


    一些所谓大师,倪海厦,曾仕强,南怀瑾郭继成于丹陈安之聂枭,周文强,姚成伟,这些唬人套路,以及盲流大众的敬仰对象,在知乎都被批判,或者揭露的体无完肤。


    这边能学到你想学的任何行业的一些经验见解,包括数术,子平,六壬,纳甲类。


    包括如何选电脑,看配置,如何选车,如何看参数,如何看手机参数,甚至修手机教程都一大把。


    以及如何学敲代码,如何推广引流,营销,以及如何做自媒体,小红书,如何送礼,劝酒,以及职场之内如何相处之类,以及传功文化,民间农村陋习,潜规则之类都能看,看别人看法见解。


    包括历史典故,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法律律法规避,以及经济大盘走势,政策影响之类。


    多看知乎,没事上来逛逛,都有好处。


    但是这边不合适学习精进一门技艺技能,也没法帮你考公考上,考研考上,考博考上,但是能够找到一些同频之人,以及问一些行业经验如何查询之类,我觉得蛮好。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查看全文>>

    言徐敏
  • 68 个点赞 👍

    让想要成熟的人更成熟。

    让想要自恋的人更自恋。

    让想要单纯的人更单纯。

    让想要焦虑的人更焦虑。


    由于信息流会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所以实际上,喜欢看什么内容,平台就会推送相关标签的内容。

    信息流并不知道用户的目的,只能通过用户的操作来判断喜好,这样如果用户被某种情绪驱动时,就会加强对这种情绪的迎合。

    比如安慰剂类型的爱与接纳,这种东西唤醒了自我认同高估(道德感、优越感、对冲自卑和焦虑等)的共鸣,用户喜欢看,信息流就会一直给予这些内容,久而久之,用户就会变得更加不注重实际解决问题,而安于自我暗示和自我安慰,会变得更加单纯而躲避博弈的真相。

    但在很多情况下,用户的自主意识非常强烈时,可以规避信息流的这种强烈驯化。

    比如,用户有强烈的危机感,很希望获得在认知以外的内容,他会寻找明显的,在自我认知以外的内容,并关注这样的内容源,并对【尤里卡】(可以视为醍醐灌顶)和【可执行】的内容成瘾。

    会非常关注获得知识的可理解性、原理性,并不惧怕实践操作。

    这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人持续迭代成长的契机,副作用是这个过程会有被虐的感觉以及【规则类怪谈】加剧危机感。

    真正想要成长的人,就必须在心理上有足够的韧性来抵抗这种副作用。

    因为自欺的舒适感所带来的人格平衡,一旦打破,会有很多痛苦。


    于我而言,知乎对我的帮助很大。

    在输出很多内容,以及与知友交流之后。

    非常深刻的告诉了我,人类的多样性,以及我们对于他人的期待要放到足够低。

    也非常明确的告诉我,每个人都有其被忽视的某种卓越潜力,也都有应该忘却的不堪经历。

    很多提问和咨询的问题,被回答的很泛滥和【正统】,但实践无用,这逼迫我自己必须去更深更冷漠的思考其底层逻辑,并逼迫我一定要想出可执行的应对措施,再去输出回答。

    这个过程就变成了,对自我的拆解、复盘,以及最大化的要求“道”一样的思考。

    这种循环的意义其实很大,也许能够促成更加包容、去标签化的自我。

    以上。

    这些就是知乎的魅力吧。

    也许还有更多。

    编辑于 2023-02-27 14:17・IP 属地北京

    查看全文>>

    墨苍离
  • 46 个点赞 👍

    就我自己在金融与经济学领域里的观察,知乎很多内容都是让人困在自己的认知茧房里,最要命的是这个茧房还是由错误认知组成的。

    例如近年来流行的“原油美元说”,还有所谓的美元霸权就是美国通过各种手段逼迫全世界接受美元这类说法。

    ——其实这是金融民科自己臆想出来的,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会被一叶障目,看不清美元霸权的真实形态与全部面貌。然而这却成为了真理,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你不承认这说法屁股就是歪的。

    所以你说看这些内容会使人更加成熟吗?我认为不会,反而会让人变得更加无知幼稚。

    本人是金融专业方面的博主,本文就给大家谈谈美元霸权是如何实施的。

    首先你要知道美国明面上主打的是什么,那些盟友看上的是什么,它建立了怎样的规则,这些规则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其他国家。我们先把美国的阳谋搞清楚了,再来谈阴谋。

    你可知道美国里的大部分对经济起关键作用的部门,都是私人企业,也就是民营性质,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所等等,都是民营企业。(有人说美联储也是,不好意思,美联储还真就是根红苗正的政府机构)

    美国奉行与对外宣传的形象就是普世价值观里的“自由市场”,这个自由的含义主要是任何个体都有权利选择合法交易的对象。例如外汇交易所,汇率是由两种货币交易双方共同决定的,交易所只是报最新汇率成交价而已。同时市场利率也是,每家银行都有自主决定自家存贷利率的权利。

    除此之外,且不说美国境外了,即使在美国境内,你使用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或结算货币,完全是个人的自由,是的,你可以拒收美元,跟对方说我只收印尼盾,你有权这么做,对方也有权不跟你做交易。

    全世界只有两个地方,是有“XX币具有国家强制力,任何人或单位不得拒收XX币”这种说法,一个是中国,另一个是朝鲜(呃,也许不单只这两个地方,但基本所有发达国家都没有这说法)

    也正因为我们从小生长的环境是这样,很容易就产生一个错觉,觉得全世界的货币都是这样被ZF强制要求作为结算货币,你拒绝使用它甚至是犯法的。于是很多人解读美元霸权的时候,就把这种思维套用在美元身上,于是看不清人家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于是我们很多人把美国所具备的优势与吸引力给抹杀了,完全是反着理解,把我们自家那套硬搬到人家身上,这样能读懂美国才怪呢。当然,美国也许背地里有打着小算盘,有开挂作弊,这些都是属于阴谋论范畴,还是刚刚那句,先把人家阳谋搞懂,再来谈阴谋。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原油美元”的说法,首先美元霸权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确实是有在大宗商品市场领域上的控盘,但绝不是民间原油美元说那样简单粗暴的以为,美国用军事等强制手段让全世界只能用美元来买石油。

    ——其实只要你哪怕做过一天的期货交易都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个不同货币结算交易的原油交易所,有用日元结算的原油交易所,有用英镑结算的,有用卢布结算的,有用欧元结算的等等,你可以随便一个炒股软件,例如东方财富,在国际期货那一栏里找到这些交易所最新报价。从来不存在说你一定要用美元去买。

    而说原油替代了黄金,作为美元绑定的价值更是无稽之谈,因为你做过美原油就知道,原油美元价格一天能给你上下个百分之几十都有,绑定个毛线啊?

    这时候有人说了,不是绑定,而是锚定,虽然原油美元价格是会浮动,但美元一定能买到石油。那津巴布韦委内瑞拉币也可以啊,只是标价多与少的问题,你能在世界上找到一个法币是买不到原油的吗?

    但美国利用大宗商品市场实现美元霸权,这个确实存在,但绝不是这么想当然的简单,可以说大部分环节你都找不到道德上的破绽,是建立在“自由”的规则基础上。

    所以为什么说民科金融学很多都是自己想当然,连自圆其说都懒得做了,完全靠着情绪误导大众。所以本人写了一系列文章给大家科普,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面貌。

    而本文会保姆式手把手的带大家理解,美联储是如何在“自由”的规则下,利用降息-加息周期来实现对全世界的“收割”的。

    (以下内容都是专栏之前的内容,可能不少朋友已经读过了,但可以温故知新)

    在理解这个过程之前,首先要了解两大市场:1)债券与利率市场,2)汇率市场。

    这两个市场都是以撮合成交的方式,来报最新的成交价。

    1)债券与利率市场

    假设现在有个5年后到期的票面最终本息金额为100万的债券,问现在值多少钱呢?由市场决定,有人愿意出90万去买,有人愿意95万、98万,最终价高者得。所以债券的价格是供需双方决定的结果,买盘大于卖盘就会推高价格,卖盘大于买盘就会压低价格。

    如果最终成交价是98万,就意味着这个持有者持有这张债券直到到期兑现100万的时候,利润只有2万。

    所以说债券价格被炒的越高,收益率越低。

    那债券收益率又如何影响到市场利率呢?

    跟股票市场一样,债券市场为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就是发行人市场,卖方就是债券的发行人,如政府债券的一级市场,卖方就是政府;买方则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与投行,或是符合条件的个人投资者。买卖方式是以竞拍的方式,价高者得。

    二级市场,任何人都可以做卖方,只要他持有债券,就可以在二级市场抛售,同时任何人都可以做买方。买卖方式是以撮合成交的方式。

    当美联储正在扩表,也就是通过在债券二级市场上购买债券来发行美元,这会使得二级市场的债券价格被推高的时候,那么债券一级市场的价格也必然会被推高,例如政府债券的一级市场,参与者一般都是各个商业银行,他们会更乐意买入,然后马上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赚个差价。于是政府债券能更容易以一个较好的价格卖出,政府的融资能力变强。

    同样道理,如MBS这样的抵押贷款债券价格被推高的话,银行们也更乐意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然后打包成MBS在二级市场上以高价卖出赚个差价。银行更乐意贷款,就会降低贷款利率,因为想要弄多些MBS去二级市场上卖出赚差价。

    另一方面,银行们看到二级市场上债券价格被推高,收益率降低,那么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债券的积极性降低,转而更倾向于把钱用于向社会发放贷款,于是也压低了贷款利率。

    综上所述,美联储的扩表行为使得整体市场利率降低。

    而反过来,如果美联储选择缩表,就意味着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债券,卖盘增加就会使得债券的二级市场价格被压低。于是债券一级市场的价格也会被压低,政府融资能力变弱。

    同理MBS也是,二级市场上MBS价格降低,那么银行需要提高贷款利率,才能在二级市场上赚到跟以前一样的利润。

    而债券收益率提高,银行看到如果对民间贷款利率不提高的话,那还不如把钱拿去买债券,除非贷款利率也提高。

    综上所述,美联储缩表的行为最终使得整体市场利率提升。

    2)汇率市场

    两个外汇相互开放的国家之间的本币汇率如何决定呢?

    也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简单来讲,汇率是由外汇的即期与远期市场决定。

    其原理跟股票市场的撮合成交类似,我们所看到的汇率,就是两国货币之间最新的成交价。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们(主要是银行),都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希望用自己手里的货币去换取尽可能多的别国货币。

    就拿美元与日元的汇率来说,每个人对汇率的期望不一样,有人觉得1美元应该换300日元,有人觉得100日元应该要换2美元,有人愿意用7日元换1美元,甚至你也可以说我1日元就应该要换100万美元,你可以在外汇交易所挂单,你挂1日元的卖价是100万美元,只是看是否有人愿意按这价来成交而已。

    而汇率的走势,其实就是按每分钟的最新成交价形成,一般来讲,持有美元的人肯定希望在外汇市场上能兑换尽可能多的日元,持有日元的人希望换尽可能多的美元,只是他们最终拍板的成交价是受每个人悲观或乐观的预期影响。例如如果持有日元的人对未来日元兑美元汇率呈悲观预期,那么他会尽快把日元按现价脱手兑换美元,而如果这样的人多了,日元兑美元的成交价会不断下降,于是造成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对日元升值,或者说日元对美元贬值。

    理解了以上两个市场,接下来是重头戏,美联储如何利用这两个市场来“收割”全世界的。

    当美联储加息的时候,如果其他国家的市场利率还保持低位,那必然有人抛售本国债券,去购买被压到低位的美国债券,赚取利差;亦或者在本国利率市场以较低利率借入本币,去换成美元,然后在美国的利率市场上以较高利率借出美元,赚取利差。

    一般这种情况下,会导致本币兑换美元的多了,自然会压低外汇公开市场上本币兑美元的汇率,也就是本币对美元贬值,亦是美元对本币升值。

    但有些国家或地区,如泰国、中国香港是采取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一旦泰铢在外汇市场上有对美元的贬值压力,那里的央行就会在外汇市场上出售作为资产负债表里资产项的美元,兑换泰铢,从而把本币对美元的汇率重新推回预设的汇率。

    而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缩表”,泰铢回笼。

    另外既然大家都知道那里的央行必然会保对美元汇率不变,那就会更加大胆的在泰国利率市场借入泰铢,兑换美元,再到美国利率市场借出美元,不断的赚取利差。亦或是卖出泰铢标的的债券,换成美元去购买美元标的的债券,甚至是用期货或融券的方式做空泰铢标的的债券。

    这样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推高泰国的市场利率,因为泰铢标的的债券会被压低,同时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被推高。

    ——当年索罗斯就是利用这点在泰国利率与外汇市场上对冲交易,最终导致泰铢崩盘,泰国政府宣布放弃对泰铢美元固定汇率制,具体过程我在文底第二篇里面详细讲了。

    这样就意味着,如果要保汇率自主,那么市场利率就必然无法自主,只能被动跟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而其他有一些国家的货币不是采取对美元固定汇率,本币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也不是美元,如日元、英镑、欧元等,它们有独立自主的货币发行体系,并不依赖美元。那为什么也会被美元“收割”呢?

    因为只要是资本开放市场,当美联储加息或降息的时候,必然有大量机构或资金来用上述的方式赚取利差,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要么是利率跟随着美国的利率波动,要么是汇率升值或贬值。

    也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两大市场(利率市场与汇率市场)中至少有一个的调控遥控器掌握在美联储手里。

    ——这就是著名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国家是无法同时保证利率自主与汇率自主。




    而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与投行们,也是跟美联储串通一气,在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周期(亦称降息周期)的时候,大量购入别国的资产或有价证券,来炒高其价格,同时在远期市场卖出来对冲,锁定利润。

    亦或者在别国的债券市场上高位做空,同时又在高位做空那一国的本币对美元汇率。然后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根据上面所分析得那样,美联储加息周期,会导致要么别国债券价格下跌、市场利率提升,要么别国本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这样的话华尔街的对冲基金与投行们在两个市场里至少有一个市场是赚的,另一个市场最坏的情况也是不赚不亏,甚至大多数情况两个市场同时赚。

    ——这就是美国利用美元降息-升息周期去收割别国的本质,等于是别国市场的遥控器掌握在美联储手里,华尔街的投行与对冲基金们利用这点配合着美联储的节奏来实现大量套利。

    对冲基金的具体详细做法,我在这篇文章详细讲解了,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去看看:

    你至少要理解了对冲基金是怎么赚钱的,再来谈自己作为散户该怎么通过金融投机市场赚钱(修订版)

    有聪明的小伙伴要问了,那为什么不能够其他国家反过来用同样的套路收割美国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美元与美元有价证券市场的体量实在太大了,大多数国家的本币体量跟美国比就是九牛一毛。

    就拿泰铢来说,如果泰国现在在美联储量化宽松降息周期,选择加息,拿必然导致的结果是美国市场里有一部分资金卖出美元标的的债券,换取泰铢去购买泰铢标的的债券,我们会看到泰铢标的的债券价格一下子就回到高位了,于是泰国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泡汤。而美元标的的债券价格没什么波澜,几乎不会跌。

    而反过来,当美联储在升息周期的时候,根据上面所述会导致许多资金抛售泰铢标的的债券或其他资产,去兑换美元并买入美元标的的债券,我们会看到泰铢债券与其他资本价格大跌,美元债券与其他资本价格却不见被推高,于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会顺利达成,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就是因为美元与有价证券市场的体量实在太大了,你泰国这点体量想去影响美国市场,臣妾做不到啊!

    就好比A股里工商银行或贵州茅台这样的巨无霸,随便抛售一点去买别的新三板或创业板的小盘股,一下子那些小盘股就会连续涨停,就是因为体量差距太大了。

    这就是为什么欧洲要成立欧元区,为的就是想要跟美元抗衡。

    所以这么说回来,美元霸权的本质还真就大道至简,就是一个“大”字。

    当然,如果单纯的体量大是做不到这样的控盘的,津巴布韦币体量更大啊,但结果呢?

    为什么美元就能做到广泛发行、体量巨大的同时,又能保证币值呢?

    这时候又有金融民科专家跳出来说,因为有美军啊,有核弹头啊,用枪抵着大家脑袋承认美元币值啊,不承认的话,看伊拉克下场就知道啊。

    你这样认为的话,又是陷入固有的惯性思维,又被一叶障目。

    是的,美国军事力量确实是美国强大霸权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它存在的意义也确实是为了确保美国建立的国际秩序与游戏规则。但还是开头那句话,美国明面上主打的是“自由市场”,这也是它能吸引盟友的地方,我们要先把这游戏规则搞懂了,理解了美国的吸引力,再来谈阴谋。

    接下来才是本文的重点:

    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是有一套严格的规范,使得它既能保证币值,又能在国际货币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怎么做到的呢?

    用来规范美联储权限的联邦储备法里面,其中里面有两条非常重要的条款,分别是第16章第2条、第18章第6条。

    如果大家想了解联邦储备法,可以直接百度“美联储官网”,弹出的第一条“Federal Reserve Board - Home” ,点击进入就是美联储的官网,不需要翻墙哦。

    然后如下图所示的位置点击进去,就是联邦储备法的全文:

    以下两个是这两条法例的原文:

    16.2. Application for notes by Federal Reserve banks

    Any Federal Reserve bank may make application to the local Federal Reserve agent for such amount of the Federal Reserve notes hereinbefore provided for as it may require. Such application shall be accompanied with a tender to the local Federal Reserve agent of collateral in amount equal to the sum of the Federal Reserve notes thus applied for and issued pursuant to such application. The collateral security thus offered shall be notes, drafts, bills of exchange, or acceptances acquired under section 10A, 10B, 13, or 13A of this Act, or bills of exchange endorsed by a member bank of any Federal Reserve district and purchase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section 14 of this Act, or bankers' acceptances purchase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said section 14, or gold certificates, or Special Drawing Right certificates, or any obligations which are direct obligations of, or are fully guaranteed as to principal and interest by, the United States or any agency thereof, or assets that Federal Reserve banks may purchase or hold under section 14 of this Act or any other asset of a Federal reserve bank. In no event shall such collateral security be less than the amount of Federal Reserve notes applied for. The Federal Reserve agent shall each day notify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of all issues and withdrawals of Federal Reserve notes to an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to which he is accredited. The said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may at any time call upon a Federal Reserve bank for additional security to protect the Federal Reserve notes issued to it. Collateral shall not be required for Federal Reserve notes which are held in the vaults of, or are otherwise held by or on behalf of, Federal Reserve banks.

    18.6. Collateral for notes; form and tenor; redemption; etc.

    Upon the deposit with the Treasurer of the United States, (a) of any direct oblig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or (b) of any notes, drafts, bills of exchange, or bankers' acceptances acquire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ct, any Federal reserve bank making such deposit in the manner prescrib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shall be entitled to receive from the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circulating notes in blank, duly registered and countersigned. When such circulating notes are issued against the security of oblig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amount of such circulating notes shall be equal to the face value of the direct oblig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so deposited as security; and, when issued against the security of notes, drafts, bills of exchange and bankers' acceptances acquire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this Act, the amount thereof shall be equal to not more than 90 per cent of the estimated value of such notes, drafts, bills of exchange and bankers' acceptances so deposited as security. Such notes shall be the obligation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procuring the same, shall be in form prescrib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shall be receivable at par in all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same purposes as are national bank notes, and shall be redeemable in lawful money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presentation at the United States Treasury or at the bank of issue. The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is authorized and empowered to prescribe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issuance, redemption, replacement, retirement and destruction of such circulating notes and the release and substitution of security therefor. Such circulating notes shall be subject to the same tax as is provided by law for the circulating notes of national banks secured by 2 per cent bonds of the United States. No such circulating notes shall be issued under this paragraph after the President has declared by proclamation that the emergency recognized by the President by proclamation of March 6, 1933, has terminated, unless such circulating notes are secured by deposits of bonds of the United States bearing the circulation privilege. When required to do so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each Federal reserve agent shall act as agent of the Treasurer of the United States or of the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or both, for the performance of any of the functions which the Treasurer or the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may be called upon to perform in carrying out the provisions of this paragraph. Appropriations available for distinctive paper and printing United States currency or national bank currency are hereby made avail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the circulating notes of Federal reserve banks herein provided; but the United States shall be reimburs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to which such notes are issued for all expenses necessarily incurr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ocuring of such notes and all other expenses incidental to their issue, redemption, replacement, retirement and destruction.

    这里就不详细翻译了,简单来讲,以上两条法例规定了美联储发行美元必须要有担保资产,这些资产可以是贵金属、有价证券、商业汇票等。

    其中最主要的担保资产就是债券,而债券里面最主要的就是联邦政府债券,也就是国债。

    说到这里,民间不少专家对此会存在这么一个错误的解读:美元发行很简单,就是总统给美联储主席打个电话,商量说我们明天发行10亿美元,我在这边准备10亿美元的债券,你明天印10亿美元买我这债券。于是社会上就多出了1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投放。这过程被比喻成“左手换右手的游戏”。

    ——这样就彻底误解了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机制。

    首先,根据上面联邦储备法的第18章第6条,里面提到美联储只是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机构,不是印钞机构,印钞权是掌握在美国财政部手里。

    美联储要先准备好担保资产,例如债券,拿着这些资产去财政部那登记,财政部的铸币局才会印刷出对应的美元基础货币交付到美联储手里。

    而美联储拿着这份新增的美元基础货币,去债券二级市场上购买债券,这时候这新增的美元才算发行出去,投入到社会当中。

    而这时候美联储又可以拿着这新购买来的债券,去到财政部那登记为担保资产,获得第二份的美元基础货币。

    然后又重复上述的步骤,用这第二份的美元基础货币,去购买第二份债券,如此类推,美元基础货币就是这样发行到社会当中。

    我们可以把这过程比喻成“鸡生蛋蛋生鸡鸡生蛋……”的过程。

    为什么要用这么复杂的过程?直接像上面民间专家所以为的那样左手换右手一次过发行那么多的美元不好吗?

    你理解了这过程背后的意义,就能理解美元霸权的实质是什么。

    一、从金本位货币时代沿用下来的资产负债表形式。

    首先要从近代金本位货币的发行机制说起,因为现代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的形式就是沿用了过去金本位货币时代银行的。

    关于资产负债表,做财务的肯定不会陌生了。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资产负债表、以及所运用的复式记账法,最初是银行家发明出来的,用于银行的记账,后来才推广到企业运用当中。

    考虑到阅读此篇的人有很多没学过财会的,所以在这里简单的说下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在于这么一个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没学过财会的人,第一次看到这公式,可能会产生误解,以为这公式说的是资产是一个大类,这个大类里面包含两个小类分别是负债跟所有者权益,其实这是错的。

    这个公式里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三个分别独立的项目,只是数值上这公式是成立的,也就是负债项目下以货币为单位的数值,加上所有者权益的数值,恒等于资产项目下的数值。

    那么银行家们是如何运用这资产负债表发行金本位货币的呢?

    金本位货币,就是以黄金为抵押担保资产发行的纸币,持币者可以去到银行那用纸币兑换纸币面值对应的黄金,银行见票即付。

    首先银行家要先有第一份黄金,这个黄金属于自有资产。

    这时候资产负债表里面,公式右边的负债为0,资产就是这第一份黄金,所有者权益的标的也是这份黄金,资产的数值等于所有者权益的数值。

    然后,银行家以这第一份黄金为抵押担保资产,印了第一笔金本位货币。这时候这金本位货币还没发行出去,所以资产负债表没有变动。

    那什么时候资产负债表开始变动呢,就是当银行家拿着这以第一份黄金作为抵押担保资产的第一笔金本位货币,去黄金市场上购买黄金或其他资产的适合。

    这时候这第一笔金本位货币就算发行出去了。

    这时候资产负债表里面,公式左边跟右边同时增加。

    资产项里面,原来的第一份黄金,加上新购买的第二份黄金。

    同时公式右边的负债项不再是0,而是新增了第一笔发行在外的金本位货币。

    为什么发行在外的货币,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面记为负债?因为可以简单的理解成,有多少金本位货币在社会上流通,就意味着银行欠了金本位货币持有者多少黄金。

    就如下图所示:


    这图的左边是资产项,右边是所有者权益+负债。

    黄金A是指原来银行家自有的第一份黄金,黄金B是指新增的第二份黄金。

    Notes就是指发行出去的金本位货币。

    接下来,银行家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继续扩大资产负债表。

    因为第一笔发行出去的金本位货币的发行抵押担保资产是黄金A,而黄金B没有被抵押,所以银行家可以以黄金B作为抵押担保资产印出第二笔金本位货币,然后去市场上购买新的第三份黄金,也就是黄金C,于是这第二笔金本位货币就发行到社会中去了。

    而资产负债表以同样的方式再次扩大。


    银行家可以继续重复上述的过程,不断的扩大资产负债表。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越大,说明这家银行发行在外的金本位货币越多。

    有小伙伴会问到,银行家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首先银行家可以通过此方法抢占市场上的黄金,虽然是负债的方式,可以看成除了第一份自有的黄金外,其他所有的黄金都是借来的。抢占的黄金越多,意味着自家发行在外的纸币越多。

    自家发行的货币流通量足够大,那么市场交易会倾向拿它作为结算货币,当某个货币作为市场主要结算货币的时候,会给这家发行方带来怎样的效益或优势,文章后面会探讨。

    另一方面,以这货币作为标的债务得以扩张,也就是M2货币总量的扩张是以这货币为单位,具体过程与其给发行方带来的效益,会在本专栏另一篇文章详细探讨。

    然而,金本位货币有着天然的缺陷,就是其发行量受限于黄金开采的总量,发行量一旦受限,也就意味着社会的经济规模因此受限。

    并且黄金的价值,本身就是基于人类对它的“信仰”,它的存在本身并不会给人类带来多大的使用价值,而它的高价值源于它的“稀缺性”,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如果想要扩大经济规模,就必须开采贵金属,然而开采量的增加就会降低其稀缺性,于是货币价值也因此降低。这个悖论我们可以称之为“稀缺悖论”。

    也正因为黄金本身不会带来实际的使用价值,但人们却要花费大量的劳动力去开采它,那样就意味着社会的一部分产能与劳动力,耗费在这种实际实用意义不大的事物上。

    于是顶层的银行家与经济学家们就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东西,能够替代黄金这样的贵金属作为货币的抵押发行担保资产?而这种东西的诞生能够不受限制,并且不用耗费劳动力与产能,甚至能促进产能,同时又不存在贵金属那样的“稀缺悖论”,它的价值不会因为流通量增加而减少。

    有怎样的东西能够兼具以上要素呢?

    答案是:债务。

    于是,在1914年的时候,结合了当时最顶尖的经济学家与银行精英们,设计出了对后来世界经济格局影响至深的20世纪最伟大的货币发行系统——基于联邦储备法的联邦储备系统,也就是美联储。

    二、基于债务发行的现代信用货币。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形式,其实就是沿用了过去金本位货币时代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只不过资产项里面不再是只限于黄金这样的贵金属,同时还包含了各种有价证券、债券、商业票据等。

    于是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资产负债表图里的黄金换成其他资产。

    其中债券是最主要的美元发行抵押担保资产,为了方便理解,我就全部换成债券好了:


    回到上面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以“鸡生蛋蛋生鸡鸡生蛋……”的形式来发行?

    如果不以这种形式,而是以民间专家所认为的那样无资产抵押担保的直接印一份货币去购买新的资产,这就相当于在金本位货币时代,银行家不需要有第一份自有的黄金,直接凭空印一张纸,去黄金市场上购买黄金——这无论在道德还是逻辑上都站不住脚。

    并且,以这种方式来扩张资产负债表,本身就是一个自动稳定器。想像一下,在这样的模式下,如果美联储不断的发行美元,也就是要不断的在债券二级市场上买买买,这样就会不断推高二级市场上的债券价格,那样就意味着买下一手债券所需要的美元额要不断的提高,这样就使得美联储的发行美元的量是边际递减的。

    什么时候美联储的美元发行能力比较强?就是二级市场里债券价格处于低位的时候。而债券价格处于低位,意味着市场流动性不足(流动性不足的意思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市场比较缺钱),也就是说当市场流动性越不不足的时候,美联储的发行美元能力是越强的。

    反过来,当市场流动性越充足,那么美联储的美元发行能力就越弱。

    这样就意味着,当美联储为了追求利润而在二级市场上低吸高抛赚差价的时候,就是在调节市场流动性。

    然而这还不是这个系统最伟大精妙之处,这个系统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产能问题,把人类社会的经济规模从贵金属总量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怎么理解以上这段话呢?

    美元发行的抵押担保资产是债券,是基于债务而生。这就意味着所有发行出去的美元基础货币,最终会回流到美联储这个债券的持有者上面,形成货币流通的闭环。

    于是我们可以看成,所有的美元实际上都是从美联储“借”出来的,最终会回到美联储手里。

    前面提到,贵金属的价值是基于“信仰”,同时又源于“稀缺性”。但美元这种基于债务发行的货币却不是基于“信仰”。正因为所有的美元都是“借”出来的,那就意味着社会需要追求它去还债,而只要有人追求它来还债,那它就有了能够流通的逻辑基础。这使得美元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区别于金本位货币。同时越是发行,流通量越大,意味着社会对银行的债务越大,于是对美元的需求越大,从根本上解决了“稀缺悖论”。

    并且债务的发生是不需要成本的,使得社会不再需要像金本位货币时代那样,需要一部分劳动力与产能消耗在贵金属开采这种实际意义不大的事情上,使得社会的产能与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另一方面,债务货币化使得货币的真正创造者不再是银行系统,实现了货币创造的去中心化(不要跟我提比特币哦)。

    怎么理解以上这句话呢?

    表面上看,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是发行美元的唯一机构,但实质上,一个巴掌拍不响,美联储发行美元的前提是社会上必须发生债务(或者说创造信用)。也就是说,真正美元的创造者是社会上的各个个体,当社会个体创造信用的时候,就是创造了货币,而美联储担当的角色实际上把这些创造的信用统一包装起来,或者说统一载体,也就形成我们看到的美元。

    我就举一个例子,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以上几段话:

    现在有一个美国人,想在一块地上建一个房子,需要100万美元,但他手里没钱,于是找商业银行申请了100万的房产抵押贷款,假设分11年还清,还款总额110万。

    商业银行为什么愿意贷款给他?是因为商业银行可以把这房产抵押贷款打包成抵押支持债券,也就是MBS,然后把这份MBS放到二级市场上转手卖出去,例如以102万卖出,这时候商业银行瞬间净赚了2万,并且是无风险的,因为风险已经转嫁给接盘的那个人。

    那接盘人是谁呢?就是美联储。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里的资产项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MBS。

    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可以看成是美联储对美国人给予了信用支持,是因为商业银行知道美联储在公开市场上愿意购买MBS,才愿意贷款给这个美国人。

    同时亦可以看成,真正发放贷款的是美联储,而当美联储这么做的时候,就是新发行了一笔美元基础货币投入到市场当中,美元流通量因此增加。而美联储亦是这个债务的最终债权人,这笔美元最终亦会回到美联储手里。

    同时,美联储因为多了一份MBS的资产,于是可以以此来作为新一份美元基础货币的发行抵押担保资产来发行新的美元,所以说真正创造货币的是这个申请贷款的美国人,美联储只是给予一个包装而已。

    而因为这债务的发生,这个美国人拿着着100万美元去聘请建筑公司建一栋房子,于是建筑公司多了100万的收入,消费能力提升。

    同时,债务的发生可以看成是负债人在未来劳动生产的承诺,这个贷款了100万的美国人,为了还债,不得不劳动生产,于是促进了产能,社会上的产品得以增加。

    于是,社会消费能力与产能得以同步提升。

    我们假设这个美国人是个菜农,他为了还债,不得不去种菜然后拿去卖,因为社会上多了100万的美元基础货币流通量,消费能力提升,于是他不愁自己种的菜卖不出去。

    于是他还清贷款的过程,就是为社会创造了总值110万的菜的过程,最终这笔钱回流到美联储手里。

    所以,因为这笔债务的发生,在货币流通闭环的过程中,使社会多了价值100万的房子,与价值110万的菜,两倍于债务本身的GDP。

    有小伙伴会问道,美联储在这个过程发行了100万,但最终美国人还的是110万,这10万从哪里来?——这就是民间专家们所臆想出来的“利息陷阱”,以为这样的话社会永远还不清贷款。其实利息陷阱并不存在,这很好解决。

    提“利息陷阱”的人,忘记了利息是银行的收入,银行要拿这笔收入来作为银行家收入与作为工资发给员工,他们也会拿着这笔钱去消费,于是这笔钱会重新回到市场流通当中。

    这时有人又要追问了,那得要贷款人还清钱了,银行才有收入啊,问题是还有这10万的缺口根本还不清。

    这么追问的人忘了一点,贷款人是分期还款啊,每年都有在还。而分期还款额当中,有一部分是本金,一部分是利息,利息的部分就作为银行的收入,重新流通到市场当中。

    如果还想不通,我们可以推演下:

    一个封闭系统里面,只有菜农,建筑师,银行这三个角色。银行借了100万给菜农,假设菜农跟银行约定每年还10万,还11年,还款总额110万。

    菜农拿着100万雇佣了建筑师建房子,建筑师有了100万的收入。现在这封闭系统里面总货币流通量就只有100万。

    于是建筑师每年花10万在菜农这买菜,菜农收到这10万后就去还给银行。

    银行收到这10万后,有1万作为利息收入,银行家拿着这1万元去找菜农买菜,于是菜农每年还有1万元的盈余。

    到了第10年的时候,建筑师的100万花光了,而这过程菜农也还了100万给银行,还欠10万。

    还记得每年银行家都有花1万块找菜农买菜,使得菜农每年都还有1万的盈余吗?10年下来就是存下了10万,菜农拿着10万作为最后一期分期还给了银行,全部110万的债务得以清偿。

    所以你瞧,即使这个封闭系统里货币总流通量只有100万,依然能还清110万的债务,闭环依然成立。

    这就是美联储货币发行体系的精妙与伟大,我一直都强调,要找出一样事物的不合理之前,首先要把它的合理性理解透了,再来谈它的不合理。

    读到这里,如果你全部理解的话,那么你基本理解美国建立的游戏规则。

    接下来就谈谈二战后经济秩序是如何建立的,马歇尔计划到底是什么,这些内容看似遥远,但跟你息息相关,因为这会影响到你的钱袋子,你的世界观,你的格局,推荐以下这篇文章:

    金融与市场经济的奥秘(3)——存款派生、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

    或者你也可以购买财富篇付费文章合集,一次性付费便可打包购买所有内容,包括过去与未来发表的。并且是永久的哦!你以后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最新内容。

    其功能类似知识星球,但比知识星球好的一点是,合集内每一篇都有免费试读部分。

    只需点击以下链接进入看每一篇的免费试读部分,再考虑购买。

    财富篇集锦—同步更新,股价涨跌基础逻辑系列与金融与市场经济奥秘系列汇总

    本公众号保证合集内容跟合集外财富篇单篇同步更新。

    另外,里面显示已完结的意思,是达到了最小更新章节的意思,未来还会有新内容的。

    发布于 2023-03-03 12:28・IP 属地广东

    查看全文>>

    干货逻辑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李唯祯
  • 0 个点赞 👍

    只是个打发时间的论坛,90%的内容是拉业务和吹牛逼的

    发布于 2023-03-05 08:47・IP 属地广西

    查看全文>>

    小二

1

  • 1
  • 跳至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