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5个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为什么百姓纷纷叫好唾骂,还向刽子手扔赏钱?

砲九进十八
254个点赞 👍

没有。“百姓叫好唾骂”的说法出现的非常晚,普及甚至可能是网络时代之后的事。

说到六君子之死,不得不提胡致廷,此人绰号“通臂猿胡七”,是谭嗣同和王五的好友,曾传授给谭嗣同太极拳、形意拳。

民国记者陶菊隐,在1939年5月写过一篇文章《去留肝胆两昆仑》,记述了胡致廷对教育部司长易克臬所说的、他与谭嗣同交往的经历,其中就提到过他与王五去劫法场时看到景象:

我站在王麻子剪刀店的屋顶上,那里黑压压挤满了许多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
头一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

虽然陶菊隐写文章有不少演义的成分,但这也反映出了民国时代的人,并不觉得当时看热闹的围观群众会向六君子丢烂菜叶、吐口水,而是内心同情,却无可奈何。

我怀疑是不是影视作品的影响,导致人们错误的认为,存在百姓有“叫好唾骂”的行为呢?

我特意看了一下1973年张彻导演的香港武侠电影《大刀王五》,电影中王五、胡七等劫法场,中了清廷的调包计,胡七为情节直接光荣牺牲了。受了重伤的王五赶到菜市口,拦下一个围观了六君子处刑的群众,群众说:“煤渣堆上全是血,唉,太惨了!”并没有“叫好唾骂、扔菜叶”的情节。

再说1984年陈家林导演的电影《谭嗣同》,这部电影中六君子游街示众的场面十分壮大,老远处围观的守旧的棺材铺老板和估衣店老板嘲讽谭嗣同:“想剪辫子,结果把脑袋剪掉了吧!”

但是其他的群众都只是伸长了脖子围观,并没有大声叫好,或者吐口水、丢菜叶之类的行为。甚至最后谭嗣同从容赴死,一刀斩下去时,许多围观者露出了惊恐、不忍直视的表情。

再比如,1993年洪金宝执导的武侠电影《一刀倾城》,六君子被削减的只剩下了狄龙扮演的谭嗣同,因为杨丽菁饰演的九斤在刑场上送别的动人情形,许多围观群众确实“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

再比如2003年首播的电视剧《走向共和》,第24集也仅是一句“在菜市口引颈就戮,史称戊戌六君子”带过,没有具体的处刑画面。

至于百姓“叫好唾骂、吐口水、扔菜帮、臭鸡蛋”之类的说法,我估计是2000年左右出现的,可能是杂志、报纸之类的媒体,在举例说明改革者不被百姓理解时胡编乱造的简短例子,然后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丰富。

作家毛守仁在《山西文学》杂志2002年1月刊上,曾经发表过一篇科幻讽刺小说《换心公司》,里面就提到了戊戌六君子被“吐口水和扔臭鸡蛋”。

“这颗心显然大,也鲜活,只可惜边上有伤。”经他指出,吴欣才发现那儿有一处发青的擦伤, “您的眼力超常,怪不得亏损企业你一看就看出盈利来。”
他扶扶眼镜, “这和眼力无关,这是见识。你可能不知道,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问斩,老百姓又吐口水,又拿臭鸡蛋砸,骂他们鬼子汉奸卖国贼。他们在断头前,心上已经受了伤。”

再比如厦门的法律工作者黄鸣鹤,在2003年出版的《法治的罗马城》一书中,也列举了谭嗣同被扔菜帮子和臭鸡蛋的例子。

作家张锐锋曾经发过一篇名为《往事历历:京城札记》的散文,从文章中提到谢阁兰去世的时间推算,这篇文章应该写于2003年前后,也有“看热闹的百姓扔臭鸡蛋”的情节。

2007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的哲学读物《千年书》中,也有“谭嗣同被扔臭鸡蛋、烂咸菜酱”的内容,但是一看左边照片里的梁启超,就知道这书的质量有多糟糕。

谭嗣同:天日昭昭,我真不是梁启超

再比如2008年,国防大学的马骏教授出版的《马骏:晚清军事揭秘》中,也有《谭嗣同就义 老百姓为何拿菜帮子扔他》这么一篇文章——

呃,我也想知道为何。毕竟这篇全文都在扯别的,最后也没圆回来为什么……

如此这般,网络时代谭嗣同被扔菜叶的故事不断发酵,情节愈发丰富和离谱:

比如下面这篇网络文章,一本正经的造谣胡七说过谭嗣同死亡的“详细过程”——看看我开篇引用的陶菊隐的原作,胡七根本没有说好吗?

甚至都蹦出来老百姓吃谭嗣同人血馒头的情节来了……

究竟是谁在吃谭嗣同的人血馒头呢?

我想肯定不是这些人想要批评的“麻木不仁的百姓”,而是这些人自己。

发布于 2023-03-19 22:47・IP 属地日本
赵学浩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