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属于“学术资源共享计划”的一部分
2021.3.10更新: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怎么自学数学就怎么自学哲学”甚至是“怎么学数学就怎么学哲学”这句话。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它仅仅讨论了哲学的一半。一个典型的反例是学马克思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真的把马克思当数学学,那还是不要学马克思了。但问题在于哲学本身就是一门自我分裂的学科:细细想来,形而上学和政治哲学都算哲学这件事情本身不就是很奇怪的事情吗?尽管在现代,对于性别,种群身份(注意这里没有用race这个词,因为比如中国的民族和美国的种族就不是一个意思),和阶级的关注是一个哲学学者应有的基本素养(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者并没有)。但是,哲学学者对“真”和“正义”这两个核心问题的探究仍然存在很强烈的张力。我现在暂时的结论是: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类似研究数学的态度来探究的,有些则不可以。这是一个较为保守的立场,对此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可能会在几个月或者几十年之后的回答中进行。
2021.3.1更新: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中国的基础教育极为缺乏对哲学的关注。哲学史入门的盛行恰恰是训练资源和师资匮乏的结果。因为即使是教欧陆哲学也不会真的让人抱着哲学史去啃。你们不要把这个回答当真。一个严肃的类比是:怎么自学数学就怎么自学哲学。
回答问题:看书,写作,以及上b站/YouTube,刷公众号,听播客(笑)
反正我不就是在各种哲学问题下面歪楼自说自话嘛...不在乎了。
这个问题下很多答主写的很好。看《做哲学》呀,看《大问题》呀,看托马斯内格尔写的《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呀,然后照着课程的课程大纲读论文,写东西,不要上来啃原著或者把哲学当成哲学史,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我的意思是,这不是全部。)
闲来无事的时候我喜欢懒懒的躺在椅子上咬着笔根瞎想:我一个普通人,怎么上了大学就学了哲学呢?进而不免又想,我在大学里学的哲学/政治理论,真的是我当年心目中的哲学吗?天天看阅读材料,写paper的生活,真的能代表哲学的一切吗?
想至此处不由得想吟诗一首,但是疲惫的脑袋因为连日的paper写作被折磨的够呛,早已才思枯竭,倒是回想起为了应付那位汉学家教的中哲课时分析的一句老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出自《中庸》)又想起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天天站在雅典的街头扯着人就尬聊哲学。于是一个问题不可遏制地冒了出来:如何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命题,然而我们已经生活在二十一世纪。显然一位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家”并不是找到一个人就跟对方尬聊哲学,也不是自以为聪明的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打断别人然后大发自己的议论。同样也不是在别人争取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不了解情况就开始“分析”。因此,那些现代的“苏格拉底”可能只是让人生厌,那些满口”重塑文明”亦或”通三统“的人内心也不过是复现“圣王之治”或者自己当国施。鉴于我不想成为一个那么魔怔,又那么自信的人,于是我尝试寻找一个弱命题:在做一个科班里的哲学学生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曾经推荐过我自己看的b站上的哲学up主和微信里的哲学公众号。现在在写和哲学相关的播客。这似乎是一种无聊的工作,但我是想指明一种生活方式——除了读书之外,通过微信公众号,b站,播客来与哲学接触,让哲学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学习的哲学专业之外的一部分。换言之,阅读和写作是我与学者们严肃对话的途径。但是公众号?b站?播客?它们也有其意义。用人际交往来比喻的话,也许更像是生活里与很有学识和想法的朋友在咖啡馆里轻松愉悦的聊天,或者下雨天火炉旁配着狄更斯吃巧克力看的闲书。感受思想的跃动时,我很快乐。
综上,我试图通过在知乎上的回答来阐述属于我自己的哲学学习观。
以下是播客推荐部分(强调:非常主观!非常主观!非常主观!如果你是一位思想倾向与我不同的人,欢迎在评论区写出你所推荐的播客)
自己的博客软件使用:苹果自带播客,google podcast (VPN), 小宇宙
中文部分 (无奖提问:为什么中文世界的好的哲学播客都有left-liberal倾向?)
- 时差 In-Betweeness
棒极了!嘉宾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学者。推荐希望去海外的对社会哲学/当代政治理论问题有所关注的学者去关注。有很多很有趣的分享。但是我觉得不喜欢是很正常的,我从来也不觉得说列奥施特劳斯,马克里拉,哈罗德布鲁姆,诺齐克这些人就不是好的学者了。
2. 催稿拉黑 Philosophically Procrastinating (部分需要VPN)
林三土的个人号。想到一个段子,是讲丁耘对甘阳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喝你的奶长大的。甘阳即答:都是狼奶。我觉得95后到00后这一代学者,喝林三土的奶长大的学者会有不少。
3. 卡列班与女巫
两个主播谈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播客。就还好吧。但是我觉得里面有主播对自己personal experience的一些分享和反思。
4. 小声喧哗 Loud Murmurs
这个其实比较涉及欧美流行文化,但是会有一些比较深入的分析。我是这样想的,就是当代偏社会哲学方向的英美哲学其实还是和当代的欧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个人觉得里面很多东西是可以激起人更深一步的思考的。
英文部分 (这些相对在价值和立场上更多元一点)
- Philosophy Bites
蛮短,蛮简单的那种散装哲学Podcast。主要是介绍某个哲学概念。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真的会讲一些你不太会接触的概念,比如叔本华或者斯宾诺莎的某个概念什么的。还是挺好玩的。
2. Philosophy for Our Times
我非常喜欢这个播客。讨论方向偏向英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有的时候会有对话,看不同的观点碰撞蛮有意思的。
后记:我还是要强调说不喜欢我推荐的播客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你也可以选择并建立你自己的播客列表。我的列表会持续更新。

我校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校友Sally Haslanger镇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