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2个

为什么郭沫若受到许多人的唾骂?

陈小翔
558个点赞 👍

因为很多人无知加幼稚,只会传播段子。

有人说郭沫若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不对,争议一点都不大,明明是众口一词加一边倒,如果真是争议很大,那还说明民众的务实求真精神和历史观还有救,正是因为一边倒,才真正说明这些都没救了。

私德有亏

拜各种地摊文学、街头小报所赐,关于郭沫若的私德都耳熟能详朗朗上口,无非是始乱终弃、抛妻弃子、拍马溜须,其中有真有假有夸大有扭曲。且不说多少是穿凿附会以讹传讹,枉顾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夸大扭曲的。典型的案例还有林徽因、杨振宁被地摊文学、街头小报抹黑。林徽因主要是因为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不负责任的言论,杨振宁则是新闻媒体的造谣。

关于郭沫若最典型的谣言是被鲁迅骂: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就是子虚乌有的抹黑,关于鲁迅对郭沫若的态度,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原文: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

但是没办法,大家只会乐于传播谣言,信《晓说》这类故事会,而不去务实求真。关于郭沫若在那段特殊岁月的种种谣言就更多了,太敏感不能写,写了也会被删除。

就只说名人私德这事,只能作为对他们评价的补充,不然就是喧宾夺主。要论起名人的私德,大部分名人,绝大部分名人,只要深挖都是一地鸡毛。这里不能不说一个长久的思维误区,大部分人潜意识会把名人和圣人划等号,喜欢以私德论高低,其实这是两码事,一个人的成就和私德没有必然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郭沫若在对待情感和家庭方面私德有亏,苛责也罢、无聊也罢,这点没得洗。

大节不亏

看一个人如何,关键看他在风口浪尖上的选择的选择,这一点郭沫若比大部分人强太多了。

1927年,白色恐怖最高潮的时期,时任国民党政治部中将副主任的郭沫若,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表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批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人民,背叛革命”,随后被通缉。同年,郭沫若前往江西,参与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被蒋介石悬赏五万银元。1937年7月,抗战爆发,郭沫若立即回国,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一切力量宣传抗战,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民心的作品, 1945年飞机在东京撒下的劝降材料也是郭沫若写的。建国之前的郭沫若,算得上爱国人士楷模,货真价实的革命家。建国后,郭沫若牵头组织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建国后的人文社科发展和高等教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个人成就逆天

郭沫若是我国20世纪极其重要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史学家、考古学家、诗人、评论家翻译家、革命家、政治家各类桂冠于一身,被认为是名至所归。如果论人文社科领域,就拿大师辈出的民国来讲,敢自信地说学问高过郭沫若的也寥若晨星,建国后就不用说了,郭沫若几乎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泰山北斗了。

但注意没有,无论是吹民国大师还是建国后文化名人,都没有郭沫若,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他是身份太多了,稀释了文化的成就,大家都关注他的私德了,他的作品不流行,对普通人门槛很高,比如甲骨文三大家(郭鼎堂)这种事情就没人感兴趣。比如郭沫若著作多达几十种,但绝大部分人只知道《李白和杜甫》中一句。


令人深思的不是郭沫若而是我们

关于评价郭沫若,对大部分人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客观评价和是非曲直,这事最大的意义就是吹牛逼的资料,和冉闵民族英雄,以色列喜欢中国人一样,被茶余饭后酒桌上澡堂里津津乐道一样,没人在乎别的。所以重点在于这种问题反应的一些深层次的现象:

为什么越是不学无术的人越热衷于传播历史和人物段子?

为什么媒体自媒体和某些人喜欢断章取义歪曲夸大甚至凭空捏造历史和人物段子?

为什么喜欢以私德、流言蜚语、历史段子来否定伟人、英雄、名人?反而对罪大恶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还要“客观看待”?

无它,没见识没知识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思歪了。


当然郭沫若肯定存这样那样的缺点和缺陷,令人诟病也在所难免,但这绝不是抹黑和歪曲的理由。关于郭沫若可以说的太多,这里只是提供一个角度、一种启发,连窥豹一斑也算不上,目的,只是提醒大家,对事物保持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不轻易被段子和自媒体带了节奏,虽然怎么评价郭沫若这事没那么重要,甚至可有可无,但有求真务实的态度,起码可以避免在和厉害的人聊天时,会因为偶然一句话被对方认为“这人脑子太简单”。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