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真正好奇的是,倘若要攻击发轫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无产阶级文艺(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文艺决不可按照刻板印象一概而论。无论是左联时期,还是《讲话》产生广泛影响的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无产阶级文艺界本身也是时刻处于激烈的冲突变化之中的。建国之后,以作协、文联为代表的文学权力阶层内部的斗争更是始终进行,进而深刻影响了相关的政策路线),由此进一步攻击教员,为何很多批评者选择的切入点是郭沫若,而非1932年就执掌左联、抗战时期成为鲁艺主要话事人、十七年时期实际掌握了作协权力且积极使用这一权力、作为文艺界众多运动和斗争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而被冠以“文艺沙皇”之名的周扬?
郭沫若的批评者常常强调鲁迅与郭沫若之间的冲突。但鲁迅与周扬之间的矛盾,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也称得上是常识。而且考虑到郭沫若1928年就流亡至日本,鲁迅与周扬之间在文化反“围剿”斗争中于方针策略上的一系列分歧,以及鲁迅对周扬个人的工作作风的不满,在相当程度上较鲁迅与郭沫若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对垒,更深刻地影响了鲁迅的晚年生活和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而且往往被研究者视为鲁迅与代表了新文学一体化方向的左联(以及左联背后的党)之间的矛盾。倘若要渲染鲁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疏离乃至敌对,进而像胡适那样得出类似“鲁迅是我们的人”的结论,周扬难道不是比郭沫若更显眼的靶子吗?
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水平常常遭到批评者们的诟病。但郭沫若的《女神》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郭沫若以《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亦广受称道。主流文学界也从来没有否认过郭沫若的文学贡献:权威著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有九位文学家有单独的章节予以专门论述: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赵树理、艾青。更不必提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上的造诣。相较于郭沫若,周扬的文学创作几无实绩可言,他在现当代文学的主要贡献全部集中于理论方面——需知他在三十年代的名声大噪就是由于他将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引入中国。早在建国之前,周扬就已经与各种文艺理论、各种文学创作方向紧紧联系在一起:除了左联时期和执掌鲁艺后翻译、引进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作家的文论著作之外,1936年的“国防文学”,1943年对孙万福的发掘,1944年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1946年的《论赵树理的创作》以及之后的“赵树理方向”……周扬的身影无处不在。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面旗帜,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都是由周扬来扛的(至于他这个旗手是否称职,那是另外一回事)。按照许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理性仇视,在文学创作上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说全无成果的周扬难道不是比郭沫若更加容易遭到集火吗?
所谓“对权力的谄媚”几乎是郭沫若最大的黑点。然而熟悉现当代文学史的人都应该清楚,周扬远较郭沫若更加深刻地融入了新的文学权力体制并取得高位,因此也得以在一系列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整风时期对王实味的批判,《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对《讲话》的“解经”,第一次文代会上所确立的“新的人民的文艺”,1951年对《武训传》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及其追随者的批判,1957年对丁玲、冯雪峰的批判和文艺界反右斗争,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对“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提倡和“文艺工作Great Leap Forward”,1965年顺从当时树立“样板”的热潮将《欧阳海之歌》高度评价为“一面大红旗”——每一场重大文学运动,周扬或是充当冲锋在前的急先锋,或是运动结束后负责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总结。十七年时期他在文艺界的熏天权力,使他得以拥有“文艺沙皇”这一显然缺乏正面意味的称号。从王实味到胡风、路翎、牛汉再到丁玲、冯雪峰、陈企霞,周扬手上的“受害者”是可以排长队的。论“权力对文学的粗暴干预”,周扬难道不比郭沫若更具代表性吗?
思来想去,恐怕还是要从Cultural Revolution以及后Cultural Revolution时代找原因:一方面,周扬在进入六十年代后就常常遭到教员的批判,并在1966年后毫不意外地被打倒了;另一方面,他在八十年代复出后表现出了所谓“忏悔”、“反思”的姿态,乃至他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见解引发了被视为所谓“Cultural Revolution回潮”的清除精神污染运动。这种经历,让周扬在相当程度上被新启蒙阵营接纳、被视为自己人(今天周扬的标签依然有“勇于反思”这一条)。而郭沫若则因所受冲击甚少而被视为李云鹤的同路人,又恰好在全面转向之前身故——倘若原因真是如此,那就不能不慨叹“Cultural Revolution受害者”的豁免权之大,以致于许多人过去的污点和黑料,都能被这一身份所带来的光环所遮蔽,甚至因此享有“一贯正确”的美名了。
一个很可能不恰当的总结:如果按照现在常见的将斯大林治下的苏联与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相对照、比附的观点,那么类似于日丹诺夫的是周扬(当然,周扬的个人能力和政治地位显然远不如日丹诺夫);至于高尔基的角色,则是由郭沫若(以及茅盾)扮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