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 2000 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中科院院士王贻芳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 30 年。” 杨振宁却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 “嫁衣”,不如把这 2000 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
2019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提出,我国应该投资 2000 亿元人民币,建造一台大型粒子对撞机。
王贻芳院士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大型粒子对撞机。他强调,这不仅是对国内基础物理研究的重大推动,更是一个让中国在世界物理科学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机遇。他警告说,如果错失这次机会,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可能会落后其他国家 30 年。
然而,杨振宁则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考虑到大型对撞机的科学目标尚不明确,以及高达 2000 亿的巨额投入及其后续的运行维护成本,这个项目是否能产生相应的科学价值还是个未知数。
杨振宁坚定地表示,相比于为外国科学家 “做嫁衣”,这笔资金更应该用于国内的基础教育和青年科学家的培养上。
这场辩论迅速在科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人支持王贻芳的观点,认为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建立自己的大型科学实验设施。而也有人赞同杨振宁的看法,认为应该更多地投资于教育和人才培养。
最终,为解决这一分歧,中国科学院邀请了 11 位顶尖物理学专家进行投票表决。结果以一票之差,6 票对 5 票,项目被否决。杨振宁的反对票成为了决定性的一票。
杨振宁的反对并非没有道理。他深知目前国内物理研究人才的不足,担心巨额投资建成的设施最终无人使用,或者无法产生预期的科学成果。同时,他还考虑到后期的维护成本以及国内其他科学领域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尽管杨振宁的决定可能意味着他这一生都看不到中国拥有大型粒子对撞机,但他更看重的是国家的长远发展和科学人才的培养。他的远见和决策,在科学界引起了深远的影响。这场辩论,不仅是科学界的一次思想碰撞,更是关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优先次序的一次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