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3个

杨振宁为何强烈反对建粒子对撞机?

传善小左
37个点赞 👍

杨振宁从1980年,也就是我国刚开始计划建对撞机的时候就一直强烈反对,当时建设方案的预算是10亿人民币,这可是1980年,全国GDP才4000多亿。

杨老当时反对一方面是看到苏联对撞机失败的教训,花了很多钱但是没做出成果,另一方面是杨老认为这些钱应该花在能推动生产的方面,即使花在军事上,也比花在对撞机上强。

当时这么多的预算,肯定是由最高领导拍板的,领导人又需要科学家的意见,但是国内这方面的大牛专家少,美籍华人科学家的意见非常关键,除了杨振宁,还有聂华桐等十多个华裔科学家都反对,直接给领导人写信,不能建对撞机!当时邓本来是支持的,但是看到这么多权威科学家反对,尤其是看到聂华桐等人的联名信,就不再支持了。

但是邓最后态度又变了,因为李政道

李政道从头至尾就非常支持中国建对撞机,他知道国内计划下马对撞机“当时叫,八七工程”之后,就放了狠话。说中国如果下马八七工程,就等于撕毁了中美合作协议。当时因为中美有短暂的蜜月期,合作协议上写了要在高能物理方面合作,如果中国不建对撞机,就没有合作的必要了。

所以当时对撞机还附带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压力,不纯粹是个科学问题,而且丁肇中最后补了一刀,说台湾也在建对撞机。

这句话比兴奋剂还猛,对撞机成为陆台斗争和竞赛的东西,邓老指示,一定要在台湾前建成!可是我们都建完了,湾湾那还没动工的影子,一直就没建。

最后是花了2.4亿建了个240米长的环形电子对撞机,1988年建成,这就是现在的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是现在的所长。北京高能所写了很多纪念李政道的文章,而对杨振宁是根本没提过。

这个对撞机到底算不算成功,到底值不值,回头来看,应该说不算失败,在τ- 粲领域做出了很多成果,还是发了不少论文的,当时也没指望做出啥来,但也仅限于此。至于推动网络发展啥的,更多也就那么一说。

但是跟日本的对撞机和欧洲的对撞机还是不在一个层次,这俩都验证了诺奖成果。日本的对撞机3000米,欧洲的27000米,王贻芳现在想建个100000米的,真真的世界最大。

而且预算需要2千亿,占总GDP的千分之1.65,这个投资强度比“八七工程”还是要大很多,八七工程的经费GDP占比只有千分之0.59。

王贻芳在2012年看到欧洲对撞机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并且产出了个诺奖,就赶紧趁热游说政府搞个新的世界最大对撞机。

杨老还是一如既往的反对,虽然2000亿对现在中国可能不算啥大钱,但是很多人做的梦是靠它拿个啥奖。日本和欧洲对撞机产出的诺奖都不是给的对撞机工作人员,而是粒子或者理论的预言者或者提出者,这些人并没有参与对撞机项目,使用对撞机验证啥粒子或理论是不能获得诺奖的。

杨老认为现在做高能物理不能只是大力出奇迹,高能物理存在低成本、高贡献的领域,这才是应该主攻的方向。只是科学家也利益集团化,都想分更多蛋糕。

编辑于 2023-09-16 12:51・IP 属地广东
挣扎的青椒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