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3个

杨振宁为何强烈反对建粒子对撞机?

传善小左
23个点赞 👍

当我们登月的时候:

还有那么多人吃不饱,为什么要花钱上月球?

当我们的优秀科学家反对建例子对撞机的时候:

杨振宁在阻碍我国科学发展,让我们落后于西方。

现在大家知道什么叫“双标”了吧?

我们发展我们自己的科学技术的时候,某些人就拿着贫困山区、穷人开始说事了。

当我们不愿意浪费资源去做一些我们现在不应该做的事(理论研究)的时候,某些人嘴里的贫困山区就消失不见了。

这就很迷幻


拓展知识。

很多人,有意无意的在中文社区里带着大家混淆“理论(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

这类人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

通常来说,不管是杨振宁之前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研究,还是大型粒子对撞机,它们研究的都是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研究成果,要想转化为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产品”,那是需要应用科学对其进行转化研究的,应用科学,才是我们普通人看得着摸得到的科学。

一般来说,在科学界,理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所说的“科学无国界”,指的也是理论科学。为什么呢?因为理论科学需要验证,验证方越多,这个理论就越能快速的被证实,理论越快被证实,就能越快进入应用领域,所以想要隐藏理论科学成果是不可能的。

但“应用科学”,却是有国界的,每个国家根据同一个理论成果进行转化的技术和逻辑都是不同的,这些东西有可能涉及到国家之间技术的领先或者军事力量的领先,所以,所谓“有国界”的科学,实际上指的是应用科学。

就例如爱因斯坦搞出来的相对论,它的理论、公式、推导过程都是面向全世界公开的,就算是个小学生,也能知道质能方程。但根据质能方程转化出来的核武器技术、核能发电站技术、核动力技术,却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且不会透露给他人;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推导出来的航天器时间同步技术、卫星导航技术,也是保密级别比较高的技术。

所以,千万不要把“理论”和“应用”混淆。

说句实话,理论物理研究直到今天,在国内的土壤都不怎么肥沃。

因为理论研究投入很大,且无法看出确切的产出。

举个比较好理解的例子:人类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目的是完善基本粒子模型,以及深入研究四大基本力、场和空间,而时至今日,距离人类发现基本粒子模型中的全部类型粒子已经过去十多年了,转化呢?应用呢?

通过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人们证实了质量是由希格斯玻色子从希格斯场中传递给物质的,但然后呢?是有人搞出反重力飞行器了,还是有人通过这一机制制造了“超重材料”了呢?

结果是没有。

很多人一直在说,人类理论研究已经减速,科技已经发展到头了。

讲真我真不能理解这样想的人脑子里面到底在装着什么。

现在只是普通人感觉技术进步变慢了,并不是人类科学发展变慢了。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理论物理研究的停滞,而在于:应用科学已经渐渐的跟不上理论研究了。

现在很多理论研究直接面临着无法转化为技术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在高能粒子研究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拿钱去搞这种尴尬的基础研究项目呢?

发布于 2023-03-03 13:22・IP 属地广东
横山老尸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