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写的明白,燕青在拿到赦书之后并没有隐瞒,而是大大方方的拿给梁山其他人看了。而其他人的反应是:
却说燕青、戴宗、萧让、乐和四个,连夜到山寨,把上件事都说与宋公明并头领知道。燕青便取出道君皇帝御笔亲写赦书,与宋江等众人看了。吴用道:“此回必有佳音。”
吴用之所以说“此回必有佳音”,就是因为燕青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正常的办事流程。
如果把燕青与宋徽宗见面讨要赦书看做是一场谈判的话,那么只给自己要赦书和给梁山要赦书,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梁山赦书要赦免不仅是108将,还有那几万喽啰,这个必须是要走正规的程序的——你总不能让宋徽宗把梁山108将和几万士兵的名字全填上去吧?
而给梁山要赦书,燕青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没有任何资格。
谈判从来都是讲究身份对等的。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皆是如此。宋徽宗虽然对外软弱,但在这个事情上还是拎得清的。
你这么想吧,假如是在民国时候,有一股拥兵数万的土匪,他们想要被政府招安,讨要正规军的番号。这个土匪窝派出一个36当家去见蒋介石,说要蒋介石给他们番号,这事能办成么?
蒋介石就算无能,好歹也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就算是中将、上将们想见他,也不是随时都能见的。他断不至于要跟一个土匪窝的36当家掰扯这事。
而燕青采取这个做法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一开始就是以李师师亲戚的身份,谎称自己被梁山泊掳掠,误入匪巢,怕今后有所不便,所以讨要赦书。这个要求合情合理,对于宋徽宗来说,就是写张字条的事,也谈不上麻烦。
燕青此举的目的也根本不在赦书——因为燕青此时的身份还是梁山的步军头领,他在讨要赦书的时候明显说了假话。若燕青希望以此自保,那么他只要脱离梁山,其他人也完全可以把这件事的真相宣传出去,以欺君之罪缉捕燕青。到这一步,燕青讨要的赦书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所以,燕青讨要赦书,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有个话头,他当时冒充李师师的亲戚,肯定不能说自己是梁山头领,但如果不说自己是梁山头领,那为什么要给与自己无缘无故的梁山讨要赦书?二是测试一下皇帝的态度,假如皇帝说“梁山匪徒罪恶滔天,汝既陷贼,罪无可恕”,让人把燕青抓起来,那损失的也就是燕青一个人,而假如皇帝可以宽恕燕青,那燕青就能判断皇帝态度还是偏向缓和的。
而这也是为什么梁山众人在看到宋徽宗的赦书后,就说“此回必有佳音”的原因。
用今天的例子来打比方就是,比如你是一个大集团的老板,外面养了个小三。某天,你去小三家里,小三带过个你没见过的人,那人跟你说“我是她远房表弟,之前在A公司工作,辞职后一直没找到工作,现在已经一年多了。您能不能在公司给随便给我找点活干?能有个地方交社保就行。”
正常情况下,你肯定会答应,毕竟这就是一句话的事。
然后,对方就可以顺着问“为什么你在A公司不干了?A公司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等等。之后,你就可以把A公司的现状介绍一下,引起对方收购的兴趣。
可如果你一上来就说“你把A公司收购了吧”,你觉得后面还有的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