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中,我一开始看不懂、但后来最喜欢的就是这本书——别奇怪,我小时候国内的书少,所以差不多所有的红色经典都看过,像《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这些都是故事性文学性不低的
小孩子喜欢看“打仗”、热闹、黑白分明的,所以年龄小时看《红岩》看不懂、感觉不过瘾;后来才意识到
《红岩》是一本描写了当时的具体生活的小说
从历史感上来看,就有点《红楼梦》、《金瓶梅》的味道、而非纯革命小说了
举几个例子,我记忆极深的:
叛徒甫志高被捕前给妻子买了街边就在叫卖的麻辣牛肉,可见1948年时人们是吃得起牛肉的,甚至跟关东煮、煎饼之类的小吃一样随手可得
刘思扬和未婚妻抄挺近报、然后两人用精钢的锅子热牛奶,还有刘思扬在家软禁时有送牛奶的,可以窥探二十世纪40年代末期的生活细节——这跟我参观美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农场生活如出一致(19世纪末,美国的普通家庭就有送牛奶的订购了)
特务(黎纪刚?)装作进步青年跟表哥住在大学宿舍里,表哥去上课他就在床上睡觉,可见当时大学宿舍管理不严,是可以留宿(甚至共同生活)外人的
绝食抗议时,典狱长为了诱惑搬来的是白米饭和回锅肉(可见那是那个时代的美食),也说明当时普遍是吃不起大米饭的
丁长发说自己越狱过很多次,因为县城的监狱是土墙,一推就倒(可见当时的建筑学和基建水平)
成岗被测谎并且注射了“诚实剂”,可见同时代用刑已经出现了测谎仪、镇静剂(至少,不会晚于1967年,因为……)
坐牢的部分,因为我没怎么坐过,所以无法判断太多信息,但至少我知道:监狱里可以看书!这恐惧感就小多了,王小波当年怎么说的来着?下乡不怕,苦闷的是没有IPad和书读
你可能说这种细节有什么的。但,我看历史,除了看将相王侯,也特别好奇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和方式。有时候不经意间,就描绘出了1947-1949年间的生活画卷,这个是比其他红色小说要有生活气息的
而且有超多的细节都很用心(后来知道,是取材于真实的烈士遗物和事迹),比如那些人写诗、刻字在墙上;比如,知道国旗是“五星红旗”但不知道怎么个布局,就把大星放中间,四个小星放四角——这些细节之所以可信而且有生活气息,是因为无法编造、编造的东西不会这么详细
最后说说文笔,我觉得有一些含蓄和韵味,甚至还有浪漫,而不像如《敌后武工队》之类的只有斗争(尽管,故事依然很精彩)
当然,跟其他经典类似,《红岩》也有其通病,无非就是拔高自己人、丑化敌人这些,倒也无法过多责怪。用刑的细节有时候描写太多,要知道我可能9岁就开始看这本书了,严格来说年龄段是不太合适的——当然,对我的正面影响就是,确实吓到了我,让我一辈子堂堂正正做人,无论身处正邪哪方,几乎都无法被收买(知道搞地下工作的人的惨像)、自己也不会伪装
还有一个,就是作者在1967年跳楼了,也算是一种另外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