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个回答

郭德纲是怎么做到风评大反转的?

猫大叔
3350个点赞 👍

因为环境变了,社会地位也变了。

记得06年还是07年的时候,郭德纲帮曹云金办了场个人相声专场,网络论坛一通骂声,郭德纲在博客发文对骂,讽刺那些相声评论家是闲吃萝卜淡操心。

没办法,当时的德云社就是咸菜小米粥,你上来就准备砸萝卜干的碗,郭德纲自然要跟你拼命,而人一旦拼命了样子自然不好看。

现在云鹤九三科都在办商演干专场,网络上还是有人在为郭德纲操心,恨铁不成钢的言论一直都没断过,可是郭德纲现在会搭理吗?

现在的德云社是满汉全席南北大菜,想吃什么的都有,你砸了萝卜干的碗,那就换碗拌黄瓜,一点影响都没有,德云社照样吃饭,有了挥霍的资本自然可以摆姿态。


我经常在回答里说郭德纲的相声格局很高,正因为他对相声的格局很高,所以德云社在他的带领下能飞速发展。

什么是对相声的格局?简单说就是演员对自己观众的态度,演员对自己相声的态度。

对于一个相声班社来说,“内行观众”和“外行观众”哪个更重要?

对于大部分所谓的“相声艺术家”来说,好象是“内行观众”更重要,但事实正好相反,无论曲艺或戏曲的哪个门类,只要它能兴盛繁荣,最大的功劳都要归功于“外行观众”。

当年徽班进京为乾隆贺寿,北京城三步一戏台、五步一戏园,大量的外行观众去听戏,最后诞生了一个新剧种:京剧。当时来说戏曲的正统是昆曲,京剧就是外行听的剧种,没文化的人才听京剧,可恰恰因为观众门槛低,满足了刚入关满人的精神需求,于是京剧淘汰了昆曲南音成了国粹。

1983年相声第一次登上春晚的时候,大部分的电视观众甚至连相声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不妨碍相声成为那场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也正因为这批“外行观众”的喜爱,相声成了春晚舞台的固定节目。

我们具体到现在的德云社,好多人喜欢借贬低德云社的观众“外行”来抬高自己的所谓“内行”,这简直大错特错,对于德云社来说,“外行观众”远比“内行观众”更重要。

郭德纲创立德云社的目的是什么?

他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去听相声,让更多的从业者能靠说相声吃上饱饭。

举个例子,很简单的数字博弈:100个德云社观众,其中50人是内行观众,资深的祖传听相声;另50人是血外行,吱吱喷血的那种外行。对于德云社或者说对于整个相声行业,哪边的50位观众更重要?

正确答案是:50名外行观众更重要。

因为德云社如果拉不住这50位观众的话,这50人就离开了相声领域,相声从业者以后可能就少赚了50人的票钱。而另外的那50名“内行观众”其实并不怎么重要,因为他们不会远离相声这个行业,他们不听德云社也会选择去听其他的相声社团,不管赚他们钱的是郭德纲还是高晓攀或者苗阜,他们的票钱都是被相声从业者赚了。

最后奉劝那些“内行观众”一句:你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正如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厉害。

所以少忧国忧民的做些痛心疾首的样子,真的很丑。


2019年3月5日补充:

内行观众也分几种。

第一等的当然是齐如山这样的,不光研究理论有基础,而且还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舞台上实践,梅兰芳有这么大成就,一半要归功于齐如山。

第二等就是叶龙章这样的,早年学过戏但是天资不够吃不了这碗饭,那么出钱出力让其他有天分的人能吃上这碗饭。

第三等就是部分知乎相声评论家这种,他们既没有齐如山这样的专业能力,又没有叶龙章这样的财力,只能在网络上卖弄自己的“才学”,操着一嘴的“炉灰渣子”来显摆自己的专业,他们这些人的存在对于整个行业没有任何的进步意义。说句实话,有他们没他们都一样,既不会因为他们吹捧而走红几个,也不会因为他们抹黑而毁了几个。

咻咻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